第22章 三出祁山,“圍魏救趙”:讓下屬主動地去工作(3)(2 / 3)

後來的事實證明,齊王沒有看錯寧戚,他任用寧戚負責農業方麵的官職後,使齊國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了,國家日富、兵馬日強,為齊王後來稱霸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得人之道,在於識人。隻有知人,才能善任。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有才必舉是準則

古人雲:“知能不舉,則為失才。”這是高明之見。

謀求天下發展必須把人才作為根本。有才必舉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知道人才而不舉薦,識了奸人而不貶斥,像寒蟬一樣默不作聲,那麼一個國家就會沒落,一個團隊就不能興旺發達。

因此,“在位者以求賢為務,受任者以進才為急”,即在高位的人應該以訪求賢才為最要緊的事情,接受任命的人應該以推薦人才作為最緊迫的事情。

對於一個人才來說,如果能得到一個善於識別優劣真偽的人的舉薦,無疑是一種幸運和鼓舞。因為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優秀的人才才可能脫穎而出,不至於被埋沒,平庸無能之輩才能相形見細。

漢朝開國大將韓信,為劉氏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出身貧苦,先在項羽軍隊裏當兵,不被重視。後來投奔劉邦,開始也隻作了都尉,掌管糧草。蕭何了解情況後,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就向劉邦推薦。劉邦開始不以為然,一再推托。

蕭何說:“有才不知,知而不用,怎能成就大事?”經過蕭何的努力,劉邦答應召見韓信,拜為大將。

蕭何又說:“拜大將是一件大事,不可潦草,要鄭重地選擇吉日,修築拜將台,舉行儀式,既表示對韓信的信任,又說明你禮賢下士,天下人才才會望風而歸。”劉邦采納了蕭何的建議,為韓信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此舉不僅使韓信大為感動,而且也鼓舞了天下有才之士。

識才不易,舉薦人才也不易,隻有獨具慧眼的人能識得人才,舉薦人才。因為有賢才的人,在他未成才的時候,不為人所知,或知之甚少。如果已鋒芒畢露,才華超人,會被嫉妒賢才者所忌,不僅不肯推薦,甚至加以毀謗,惟恐其超過自己,或取代自己。

而有人雖知賢也不推薦,這樣的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推薦的人如出事累及自己。因此世上雖然有奇才,願意推薦的人極少,也就是這些原因。

所以說,薦賢者不僅要有知人之明,而且要有薦賢之德,不嫉妒賢才,有為賢才開路的至公之心,從這個意義上說,能推薦賢才的人本身就是賢才。

有推薦賢才的人,才能出現不少聞名與世的大才,那些推薦賢才的也如賢才一樣名垂青史,為後人所稱頌。

識人先識已

古人雲:“知人始已,自知而後知人也。”意思是說,要認識人必須先了解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人,也就無法去了解別人。

古代軍事家也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在戰場上,事先既要了解敵人,也要了解自己,這樣,才能做到百戰百勝;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勝負的可能性各占一半;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敵人,那麼就會每戰必敗。

打仗如此,經商亦然。商場如戰場,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做到百戰不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獲全勝。如果不知彼而知己,最多能出現一勝一負。如果不知彼,也不知己,毫無疑問就會逢戰必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攻自破,敗下陣來。因此,無論幹什麼工作,包括識人方麵,都應該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