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經我主應允,我引兵三十四萬,分五路而進,令薑維、魏延為先鋒,六出祁山。
魏主曹睿知我六出祁山,即令司馬懿為大都督,凡將士皆聽其量才委用,各處兵馬悉聽調遣。司馬懿又保夏侯霸、夏侯威為左右先鋒,夏侯慮、夏侯和為行軍司馬,前來迎戰。
司馬懿趕到長安,聚集各處兵馬四十萬,皆在渭濱下寨,又撥五萬軍,於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橋,令先鋒夏侯霸、夏侯威到渭水南岸安營,又在營後築起一城,以防我軍。
我複出祁山,按左、右、中、前、後,安下五個大寨,自斜穀直到劍閣,一連又安下十四個大寨,分屯兵馬,作長期打算。為防不測,我每日令人巡哨。
細作來報,郭淮、孫禮領隴西之兵,於北原下寨,我料魏兵之所以在北原安營,是怕我軍占據此地,阻絕隴道,我遂決定,虛攻北原,暗取渭濱,來個聲東擊西。
我令魏延、馬岱引兵佯攻北原,吳班、吳懿引百餘木筏五千兵士去燒浮橋。王平、張嶷為前隊;薑維、馬忠為中隊;廖化、張冀為後隊,兵分三路,去攻渭水軍營。
唉!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懿老謀深算絕非池中之物,竟識破我聲東擊西之策,將計就計,我軍敗歸,約折了萬餘人,我心中憂悶,思忖再三,覺得此番要破魏軍,必須使東吳也興師伐魏。正巧此時費從成都而來,遂修書一封,交於費去東吳投遞。吳主孫權也久欲興兵,今得我書信,欣然應允起兵三十萬,克日興師。
那日,我正與諸將商議進兵,忽有魏國偏將鄭文來降。鄭文說司馬懿徇私偏向,加封秦朗為前將軍,而視他如草芥,因此不平,特來投奔於我,請我錄用。
我正猶豫之時,忽探子來報:秦朗引兵在寨外,單向“反將”鄭文挑戰。我不知鄭文是否真降,故欲乘此機會試探於他,告之如果殺了秦朗,我就不懷疑他。鄭文欣然上馬出營,與秦朗交鋒。我親自出營觀看。兩人交手,隻一回合,鄭文便斬秦朗於馬下,魏軍各自逃去,鄭文提秦朗首級入營。
我素知司馬懿謹慎,不輕易用人,而秦朗被司馬懿用為前將軍,必武藝高強。今與鄭文交鋒隻一回合,便被斬於馬下,我料此人必不是秦朗,遂斷定鄭文是來詐降,伺機從中取事。
想到此,我便心生一計,可笑司馬懿自掘墳墓。
回到營中坐定,我便命人將鄭文推出斬首,鄭文知事情敗露,泣求免死,供出事實,那人乃秦朗之弟秦明。我遂命其修書一封,教司馬懿自來劫營,我便饒他性命,若捉住司馬懿,便是他之功勞,定當重用。鄭文隻得寫了一書,之後,我又挑選了一口齒伶俐的軍士,讓他拿信去見司馬懿,告知:鄭文與他同鄉,今我見鄭文有功,用為先鋒;鄭文托他獻書,約於次日晚間,舉火為號,望司馬懿提兵前去劫寨,鄭文作為內應。
果然,司馬懿不知是我之計,遂令秦朗引一萬兵去劫營寨,自引兵馬接應。次日初更,風清月朗,但到了二更時分,忽然烏雲四合,黑氣漫空,對麵不見。司馬懿欲乘此天時劫寨,命魏軍人盡挾枚,馬皆勒口,長驅大進。秦朗當先,引一萬兵徑直殺入寨中,不見一人,知是中計,忙令退兵。
突然四下火把齊明,喊聲震天,左有王平、張嶷;右有馬岱、馬忠,兩路兵馬依計殺出,將秦朗所引一萬之兵,團團圍住,箭如飛蝗,秦朗死於亂軍之中。
司馬懿見我營中火光衝天,喊不絕,不知魏軍勝負,隻顧催兵接應,往火光中殺來。忽一聲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薑維,兩路殺出。魏軍大敗,十傷八九,四散逃逸。司馬懿苦戰,引兵敗退。
想此一役之所以能夠取勝,是因我能識破鄭文詐降,遂能將計就計大敗司馬懿。說到識人我則有以下體會:
見微知著,慧眼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