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想要討伐燕國,采用了田子的計謀。齊桓公保持兩國的往來,禁止守邊的將士搶奪財物,釋放了戰爭中的俘虜,並且還去慰問那些失去家園和遭遇到不幸的百姓。燕國的老百姓覺得齊國君主好,都爭相歸順。如此一來,燕王害怕了,這不是一點一點地侵吞燕國,收攏人心嗎?燕王十分害怕這個計謀,但一時也沒有辦法。這時大臣蘇厲對燕王說:“齊王並不是真的能行仁義的人,肯定是有人給他出謀劃策,他才這麼做。事實上,齊王是個急功近利,而且愛猜疑的人,不可能安心受指教,而齊國的軍隊也是很貪婪的,不可能長期地受禁令和紀律的製約,我們不要著急,使個計謀就能破他這一計。”於是暗中派人裝扮成齊軍,在途中要挾燕國投降的人,搶占婦女,掠奪燕人的財物,這樣一來,投降齊國的燕人都十分害怕,不敢向齊國前進了。而齊國兵將,實際上早就耐不住性子了,隻是害怕國君的禁令,借著燕人進退不定的時候,派人向齊王進言說:“我們對他們這麼好,而燕人卻背叛我們了。”齊王左等右等不見有更多的燕人來投降,也就相信了兵士們的話,下令全部沒收、拘留降民的家財和家屬。田子怎麼勸他不要這樣做,齊王都不聽,而將士們更因為有上邊的支持,而大肆搶奪,燕國百姓從此也就不再想投到齊國去了。田子的計策功虧一簣。
做事要有序,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發展階段,做官如此,經商也是這樣。
現實之中幹什麼事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幹,想很快把什麼事情做完又做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不能急於求成,急功近利隻能是使頭腦過熱,辦事毛躁,並且容易產生錯誤。人應該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知道萬丈高樓是要從地基開始打起的道理,要逐漸積累才能達到一個質變的飛躍。
撮土成城:成功需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十萬軍士皆挾包土飛奔城下,我讓所有軍士將土棄於三江城下。一霎間積土成山,接連城上。一聲暗號,十萬大軍紛紛登到城上,不久便拿下了三江城。此戰我用的是積少成多之謀,雖為戰術,但更是做人做事之不變真理:從小處著眼,從點滴積累,終彙成汪洋大海,築成巍峨高山。
在平定南中叛亂的戰役中,有一戰使我久久不能忘記。今憶往事,竟又浮現眼前,晃如昨日。戰役雖小,但我認為其中卻隱含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那是在五擒五縱孟獲之後,孟獲依舊不服,我又放其回去。孟獲回其老巢銀坑洞,再思敵我之策。
此時,我已率兵直至三江城下,遙望此城,三麵傍江,一麵通旱。我即遣趙雲、魏延同領一軍,於旱路攻城。二人抵達城下,城上弓弩齊發,箭頭上沾滿了毒液,有中箭者皮肉皆爛,二將不能取勝。
趙雲、魏延,回來報我,說了毒箭之事。於是我自乘小車,到軍前看了虛實,又去撫慰了受箭傷的軍士,見傷處慘不忍睹,遂下令全軍退後數裏下寨,再思破敵良策。
我將自己關在營帳之內,滴水不進,粒米未食,苦思攻城之計。良久,不得其解。三江城,三麵環水,一麵通旱,蠻兵憑此有利地勢,讓我束手無策。
夜已深,伏案靜思,竟不知不覺睡去。在夢中,我竟憶起自己年少潛伏茅蘆之時,胸懷大誌,要“為中華統一,為社會安定”而努力!我苦讀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點滴積累,曆盡千辛萬苦才有了今日的成就,誌向尚未實現,我又怎能甘心……
激動之時,揮手撫去,一不小心將案上燈火打翻在地,守夜軍士聞聲而至,我也被驚醒。
雖已醒,但不知不覺口中仍念念有詞:“點滴積累……”遂用筆寫下。
見此四字,我記起那時曹操與馬超相持渭水。由於沒有地形可以憑借,加上馬超不斷往來衝突,曹操一直立不起營寨。後來他接受謀士建議命幾萬軍士,挖取渭河沙土,利用嚴寒,運土潑水,一夜之間竟築起一座土城。
此時,我心中豁然開朗,失聲大叫:“真良策也!”攻城之計已定。
之後一連五日,我令眾將士閉門不出,我料蠻兵定以為我無計可施,心生退意。果然,細作來報,蠻兵已失警惕之心,夜不哨探。
六日黃昏,我下令,每個軍士撕下一塊衣襟,包土一包,違令者斬。然後又傳令,所有包土,俱在三江城下交割,先到者有賞。初更時分,十萬軍士皆挾包土飛奔城下,我讓所有軍士將土棄於三江城下。一霎間積土成山,接連城上。一聲暗號,十萬大軍紛紛登到城上,不久便拿下了三江城。
此戰我用的是積少成多之謀,雖為戰術,但更是做人做事之不變真理。《管子?形勢解》中有語:“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老子?道德經》也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從小處著眼,從點滴積累,終彙成汪洋大海,築成巍峨高山。
成功需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是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是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