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盡漁利,坐得荊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一寓言故事我八歲時,就已知道,並深諳其中道理。競爭之道不在於勇,而在於巧。當一群人在一起為一點利益相互較量時,你可以躲在遠處,靜觀其變,從而借機從中獲取漁利。暫退一旁,不意味著與人無爭。真正的競爭高手,總是先看、後想、再行動。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是《莊子?山木》中的一則寓言的雙關警句。其意是:蟬兒不知,有一螳螂,正伺機捕蟬;螳螂捕獵在即,心中快意;螳螂不知,一個黃雀即在其後,雀兒欲翅;又不知,有一孩童正引弓將彈。鳴蟬、螳螂、黃雀,他們忘乎在自己的眼前利益中,不知自己身後,大難即將來臨。
這一寓言故事我八歲時,就已知道,並深諳其中道理。故事是警示目光短淺,沒有深謀遠慮者。欲為一方鋒刃時,不思量更大的視域,以貪小利而吃大虧。處在損人位置上,不可不瞻顧自己之危。一心算計他物,就會招引別物來謀算自己,這是為臣的大忌,也是做人的大忌。而在我心中,捕雀人正如爭戰之英雄,我誓做捕雀之人。誰想正是我的這一年幼所學,竟讓我在與曹操、孫權的爭戰中占盡漁利。不但實現了誓做捕雀之人的願望,而且使劉備坐得荊州。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軍敗逃北方,留曹仁據守南郡,周瑜欲取南郡。
曹仁先分兵於夷陵,與南郡互相照應。周瑜幾番損兵折將,均未能攻破城池。後周瑜強攻夷陵,得手後進兵南郡。南郡守兵出城迎戰,大敗潰散。周瑜率兵衝入城內,結果卻是一個陷阱,曹軍矢石俱發,周瑜損兵折將,狼狽逃走,自己左肋也受了傷。曹仁大勝,派人連續幾日陣前辱罵挑戰,周瑜使出一計:假裝應戰,故意於馬上發怒大叫吐血,倒下地去。慌亂中被眾人擁著退兵,然後叫軍士傳言自己已死。曹仁被眼前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多加分析,便在當夜去劫周瑜營寨,結果中了周瑜計謀,損失慘重。
當周瑜與曹仁爭鬥之時,我在江口按兵不動,每日操練兵馬,養精蓄銳,隔山觀火,等待時機。直到周瑜與曹仁鬥得不可開交之時,我暗中謀算,令趙雲率兵進占了南郡,捉到了曹仁掌管兵符的將官。我用曹仁的兵符,詐調荊州守城兵馬前去救護曹仁,張飛趁機襲取荊州;我又差人持兵符到襄陽,詐稱曹仁求救,守城軍士不知是計,關羽未費吹灰之力又乘機拿下襄陽。
此一役中,我一石二鳥,占盡漁利,周瑜知我計取了荊州和襄陽,竟氣得昏死過去,這不能怪我,隻怨他周瑜謀算不如人,敵國相爭,自危意識不強。唉!人生在世,勝敗相繼、安危平常,又怎能不多思量一些呢?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人要有憂患意識!”用更明白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有“危機意識!”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遲早會出問題。
《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裏之舞,靡靡之樂”,他“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據說,酒池之大,可供三千人牛飲。商紂王與眾妃子飲酒作樂,聽的是靡靡之樂,跳的是北裏之舞,男男女女裸露著身子,在酒池肉林之間戲笑追逐,整夜狂歡,一點也沒有危機意識。結果,殷紂王被周武王所滅。
同樣,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也必會遭到不可預測的橫逆。記得投於龐德公門下之時,龐德公為讓我明白“危機意識”的重要性,曾給我講過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
有一隻野豬對著樹幹磨它的獠牙,一隻狐狸見了,問它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沒看到獵人!野豬回答說: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
這隻野豬就是有“危機意識!”
聽完故事,我又問龐德公:“個人應如何把‘危機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
龐德公遂對我說了以下這番道理:
首先,心理上要隨時有接受、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到時便不會慌了手腳。
其次是生活中、事業上和人際關係方麵要有以下的認識:
——人有旦夕禍福,如果有意外的變化,我的日子將怎麼過?要如何解決困難?
——世上沒有“永久”的事業,萬一失業了,怎麼辦?
——人心會變,萬一最信賴的人,包括朋友、知己變心了,怎麼辦?
——萬一健康有了問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