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得知消息,決心用火攻打敗曹軍。但是,時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風,如果用火攻,不但燒不了曹軍,反倒要燒了自家戰船,周瑜為此坐臥不寧。我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測知冬至前後將會有一場大東南風出現,於是自告奮勇,要“借”一場東南大風,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欣喜若狂,又得大將黃蓋以死相助,以“苦肉汁”騙得曹操的信任。黃蓋在東南風乍起之時,駕著十餘隻載滿澆上了油和裹有硫磺等易燃物的幹草的戰船,在夜幕來臨之際,迅速接近了曹操的戰船。黃蓋一聲令下,點燃幹草,十餘艘戰船在東南風的勁吹之下,猶如十餘隻火龍,直撲曹操的戰船。
刹那間,江麵上煙火衝天。曹操的戰船連在一起,一船著火,幾十隻船跟著火,曹操的水軍士兵大部分被燒死或溺死江中。火從江麵蔓延到曹軍岸邊的營寨,岸邊的曹營也變成了一片火海。
我方聯軍乘勢水陸並進,曹操從華容道僥幸逃得性命,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
赤壁一戰,為以後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火燒赤壁”千古留名。這裏妙就妙在“借”東風上。沒有東風,火要燒自家。巧借外力破敵方助自己是戰爭中經常用到的。
“借東風燒赤壁”與“草船借箭”雖形式不同,卻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勢發揮。借力之效,在我看來,尤借他人之力為己所用為最佳。
我在隆中的時候有個鄰居,我們叫他黃老伯,七十多歲,個頭矮,人又瘦,但他每天早晨都在穀場一角打太極拳。初看太極拳軟綿綿,柔弱無力。一天,一位少年路過,與眾人一起圍觀,看著看著笑了起來:“那有什麼用?一點力也沒有。”幾個熟知黃老伯“厲害”的鄰居說:“那你與老伯比試比試。”少年牛高馬大,臂力過人,又是輕藐一笑,嘴上卻說:“不敢!不敢!”他說的“不敢”有雙重意思:一怕打傷了老伯;二不屑與老伯動手。黃老伯為了宣揚太極拳的好處和威力,就說:“你來吧,沒關係。”又說:“你有多大勁就使多大勁。”經一再激勵、催促,少年就一下子猛衝向老伯,以為一下取勝。眼看一座高山迎麵撲來,老伯側身一讓,同時抓住少年的一隻手,順勢一拉,少年一下竄出一二丈遠,站立不住,撲倒在地。這還是老伯用力有度,否則,少年要吃大虧。
少年起身紅著臉說:“力大無窮!力大無窮!”黃老伯卻說:“這是你自己的力,我隻是借你的力讓你跌倒而已。”
黃老伯借力使力,恰似風愈大船行愈快,這是一個常識,更是一種智慧。
比如在這次周瑜逼我“造箭”之時,如不用借術,那就隻有等死的份兒了。
按規律辦事,事半功倍
我的“鬼才”之舉令人讚歎,但也並非是毫無底蘊的即興之作,“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符合規律,並非是脫離實際的盲目行事。
生活是有規律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如果你想改變這些生活的規律,改變這些事物的規律,那就毫無秩序可言,其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南轅北轍了。記得在學業堂讀書時,我的老師黃承彥曾講過一個這樣的寓言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北方人想到南方的某地。
北方人備齊車馬,收拾好行囊,然後便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驅車啟程,在馬蹄的“得的”聲中一路向北馳去。
路上,北方人遇到了一個熟人,這個熟人見到他,很驚訝地問道:“咦,你不是要到南方去嗎?怎麼現在卻往北走啊?”
北方人笑了笑說:“我有一匹好馬,還有充分的準備,我的馬夫技術又十分嫻熟,我什麼地方去不了呢?”
那個人聽後,看著地麵上留下的車轍,善意地指給北方人說:“你看,你的車馬雖好,準備雖然充分,可是卻把方向弄錯了,這樣走隻會越走離南方越遠啊!”
可是,任他怎麼說,北方人仍是固執己見。於是,在一陣打馬揚鞭的吆喝聲中,北方人隨同他的車馬終於與南方背道而馳越走越遠。
這就是“南轅北轍”的典故,此舉無異於“撥苗助長”,所努力的和所要達到的,猶如緣木求魚,背道而馳!
萬事皆有準則,不能太出格。大禹治水的故事世人皆知,他吸取了其父的失敗教訓,改堵為疏,最終治住了大水的泛濫。還有許多家長倡導早期教育的“零歲方案”、“小太陽方案”等,都是根據人早期開發智力的可能性作出的一些總結,都是有限的。換一句話說,無論怎樣開發,五歲的孩子是不可能成為大學士的,這就是生命的局限性。有學生在麵臨大考之時,總是打疲勞戰,每天學習十四至十八個小時,結果越學成績反越差。生活中南轅北轍的事例還有很多,我們不得不加以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