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泵和各種裝置本來都是以煉焦工業中的焦爐煤氣和氨為原料生產硫酸銨所使用的通用設備,難道合成氨會另有別的性質不成?當然不是。因此,問題的出現可能另有原因,這也許正是需要探索之處。
全廠人員——工廠的領導、各部門的負責人、安裝工、電工、技師、實驗員和研究人員統統動員起來了。必須在最短的期限內找到一條出路,擺脫眼前這種極其危險且又複雜的處境。
經過研究大軍的努力奮戰,困難很快就被一一克服,工廠又恢複了正常生產。傳送帶不停地運送著合成的硫酸銨,滿載產品的列車把寶貴的肥料運到德國的各個角落。
合成氨順利投產之後,還有幾十個新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全部的生產和研究工作都是在合成氨廠廠長卡爾·波施的領導下完成的。社會向工廠提出了生產各類化肥新品種的要求。哈伯教授在寄給波施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他寫道:“您不妨花些力量研究一下其他肥料的生產問題,例如把氨轉化為硝酸。農業方麵的許多專家都認為,硝石(即硝酸鉀)的應用範圍最廣,它的作用是多方麵的,而硫酸銨的施用則是有一定範圍的。”
於是,如何組織和安排好硝酸的生產(將氨轉化為硝酸)便成為頭等重要的任務了。要把氨氧化成氮的氧化物,就必須選擇比較便宜的催化劑才成。
奧斯特瓦爾德曾提出過用鉑作催化劑,但由於價格太貴,對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究竟產生哪些影響,也應當進行全麵係統的研究。為此,有人提出應當建立農業試驗站,同時,必須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一個聯絡局,負責向各公司提出各種不同的作物應當如何施肥和何時施肥的建議。
在路易港和施帕爾之間有一片廣闊的溫室和暖房,叫做裏姆布海爾公爵養花房。這裏,在漢斯·弗萊斯博士的領導下進行了一係列農業化學方麵的實驗,目的在於通過實踐來證明合成化肥的種種優點。
波施常常和全家人一起到溫室花房一帶來度星期天假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玩上幾個小時。他們全家在試驗站的開闊的場地上悠閑地漫步,場地四周是花壇,而花壇四周便是田野和菜畦,那裏種植著馬鈴薯、黑麥和煙草。
波施給兒子講解,為什麼有些作物已經變黃,漸近成熟,而另一些作物則長勢正旺,油綠喜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需要大量的炸藥,於是把波施召到軍事作戰部來,命令他在幾個月之內組織好硝酸的生產。為此,或者把設在路易港附近的奧巴烏廠的生產加以擴大,或者另建一座規模更大的新廠。
新工廠開始動工興建了。
工廠的地址設在距梅爾斯堡不遠的一個叫羅納的小鎮旁邊。根據計劃,工廠的生產用水是取自水深而流量大的薩爾河。因為幾個褐煤的開采點就在附近,同時,羅納鎮又恰巧坐落在法蘭克福—萊比錫—柏林的鐵路線上,交通方便,因此德國軍隊希望一年之內在這裏建起一座巨型工廠。1917年2月1日工廠終於正式開工投產。
一場殊死的競賽開始了。
一無原料、二無人才,不時有饑寒交迫的工人們暴屍於森林之中,或者斃命於水泥平台之上。戰時的法律是極端嚴厲的。林立在羅納鎮附近的高大煙囪於1917年4月底又開始冒出了滾滾的黑煙。
在德國宣告投降和戰爭結束之後,接踵而來的是社會的徹底崩潰,德國的經濟完全垮了。被饑餓和痛苦折磨到極點的德國人民需要的是糧食,也就是說,需要合成化肥——硫酸銨、硝酸銨、硝酸鈉。因此,肥料的生產成為一項重大的任務,任何時候都沒有像現在這樣緊迫和重要。
工廠開始生產了。空氣壓縮機吞咽了大量的空氣,並把它變成淺藍色的液體。再從壓縮空氣裏把氮氣分離出來,之後,再把氮氣加高壓進行壓縮。
氮氣在高壓下才能和氫化合而生成氨。
晚上,波施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海德堡他自己的莊園裏,坐在涼台上休息。正值1921年的夏季,在這炎熱而幹旱的日子裏,習習涼爽的晚風特別使人感到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