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卡爾·波施的心裏十分滿意。倉庫裏堆滿了生產出來的化肥,預計來年春天對化肥的需求量還有所增加,因此,工廠的包裝工作一直緊張地進行著。庫裏的硝石由於天氣熱,再加上長期存放,壓得非常瓷實,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工人們隻好用丁字鎬把它們敲碎。
有一天,不知道是誰提出用爆破的辦法把這些結塊的硝酸銨弄碎。從前倒是也這樣做過,但是就沒有預料到會出危險。雖然在倉庫裏硝酸銨和硫酸銨是混合起來存放的,但是這絲毫也不會使硝酸銨喪失其易爆的性質。
那是1921年9月21日的清晨。
天氣陰冷,煙霧彌漫。波施正在家裏吃早飯。突然間一陣可怕的轟隆聲震得大地發抖。當窗上玻璃還在顫動不已的時候,立即又傳來了第二次爆炸巨響,而且比前一次更厲害,持續的時間更長,因而也更嚇人。
波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刻奔向電話機,可是工廠裏沒有人接,電話線已經斷了,肯定出了大事。
當他飛奔到路易港的時候,隻見在原來是倉庫的地方有兩口巨大的噴火口。眼前是支離破碎的輸送管道、被炸毀的吸引塔、冷卻塔和廠房大樓以及500多具屍體。小鎮上的居民住房有一半都變成了瓦礫。7500多人無家可歸,而再過兩個多月嚴寒即將來臨。
波施總算勉強走進了他的辦公室。地板上散堆著碎磚頭,而他的寫字台上則全是玻璃碎片。卡爾身子一沉,坐到了椅子上,雙手緊緊地把頭抱住,心裏想:
“我怎麼能夠縱容自己這樣做呢?我怎麼就沒有想到有危險呢?”
他又重新過起這樣的生活:白天是高度緊張的工作和超乎常人的繁重負擔,夜晚則又是通宵達旦地奮力苦幹。工廠的廠房終於重建起來了,而且比過去更堅固,規模也更加宏大。一個新興的、現代化的工業區在奧巴烏發展起來了。
1921年9月的那個早晨所發生的那場悲劇已經漸漸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卡爾·波施在發展德國化學工業方麵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得到了應有的承認。推選波施擔任名譽教授的高等學府有:卡爾斯魯厄和達姆施塔特的工業學院,柏林的高等農業學校。許多大學和科學協會授予他榮譽獎章和證章,而德國冶金學會曾獎給這位學者一枚“卡爾·律克”獎章,以表彰他在煉鋼方麵的功績。
波施先後在工廠實驗室和幾家煉鋼廠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工作,研製了若幹新品種的鋼材。卡爾·波施在這方麵的貢獻同樣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高壓工業設備的發展與改進不僅可以為合成氨方法的研製服務,而且在波施的領導下,在工廠裏還對其他的高壓催化合成反應進行了試驗研究,如甲醇的製備和苯的合成。從此化學工業進入了高壓的時代。卡爾·波施得到了世界上最高的榮譽——榮獲1931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和波施同時榮獲這項獎金的還有弗裏德利希·伯吉斯博士。伯吉斯曾經利用煤炭在高壓下加氫的辦法來合成苯。
諾貝爾獎金委員會成員巴麥爾教授在授獎儀式上的致詞中強調指出,波施和伯吉斯這兩位獲獎人的成就推動了化學工業的發展,他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當時已經形成的工業康采恩“IG法本工業托拉斯”想方設法地試圖把卡爾·波施這樣業務水平的高級專家吸引到自己的機構中工作。早在1925年波施就已經擔任了這個康采恩的一個領導職務,10年後他成為這個機構的經理聯席會議主席。
後來,波施雖然年事已高,但他與過去一樣,精力非常充沛。但是,當這位學者產生一種災禍即將臨頭的預感時,他那股火一般的熱情開始逐漸冷漠下來。他開始為再度興起的法西斯軍國勢力擔憂。身體也一天天衰弱下去。
1940年4月26日,波施離開人世。他沒能目睹德國法西斯給人類造成的第二次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