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波施(2)(2 / 3)

“這與通入氣體的速度有關係,”波施打斷了他的話這樣說道,“當氣體的流速不大時,氨幾乎全部分解為氮氣和氫氣,如果我們在同樣的催化劑的上麵通入氮、氫的混合氣體,則不會有氨生成。”

“您在實驗裏用的是什麼樣的螺旋絲啊?”

“就是用鐵本身做成的螺旋絲,這正是按您的建議做的,奧斯特瓦爾德先生”。

“可是用我做的螺旋絲,過程卻進行得很正常嘛!”奧斯特瓦爾德用一種懷疑和不信任的目光瞧著波施。

他緊接著就去找經理去了:

“貴廠十分輕率地就相信了一個沒有什麼經驗的人所做的實驗結果。我本想親自把他的實驗全部檢查一遍,可惜我又沒有時間。您如果認為我的建議是不能接受的,我可以放棄我的建議,我再到別處推薦去。不過為了避免誤解,我準備再把我做的螺旋絲給您寄來,您不妨用我的螺旋絲試試,把實驗再重複一遍怎麼樣?”

從萊比錫寄來的螺旋絲收到了。一開始,用它做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對頭的,即正結果,但是經過幾次實驗之後,它又不起作用了。對經理處來說,問題已經解決。但是波施的心情卻一直無法平靜下來。難道像奧斯特瓦爾德這樣傑出的科學家也會弄錯了嗎?是不是因為他們忽略了某個細節,結果導致失敗呢?

一連好幾天,波施坐在圖書館裏流連忘返。他細心地查閱一切有關氨的分解和鐵在氨裏、氮裏以及其他氣體中的性質的書刊和文章。他把查出的大量事實做了比較和係統地歸納之後,終於弄清了應當如何正確地解釋奧斯特瓦爾德的實驗結果。卡爾趕緊去找克尼契博士,以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他。

“奧斯特瓦爾德先後用的是同一根螺旋絲,”波施說,“他先在它上麵通過去的是氨,然後通過去的是氮和氫的混合氣體。高溫下在氮氣的介質中鐵生成了氮化物,後者在受到氮氫混合物中氫氣的作用後,便發生分解,於是又產生出氨氣來。這正是我們多次失敗的原因所在呀!”

“據我所知,鐵在氮氣介質裏加熱也能生成氮化物。”克尼契博士說。

“這正是我的想法的另一個方麵,也是我準備跟您交換的一點意見。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條件,使金屬粉末變成氮化物,再用氫氣處理金屬氮化物而生成氨。”

“您完全有條件通過實踐去驗證您的上述設想,波施博士。經理處給您提供完全的行動自由。我們準備把鄰苯二甲酸酐車間所屬的實驗室撥出一個歸您支配。在那裏的地下室內有一個小工廠也可以歸您自己使用,另外在最近我們還要給您幾名助手支援您的研究工作,以便能取得更大成績。”

波施聽後十分激動,克尼契博士接著又說道:

“布隆克經理(德國有機化學家,研究過染料的合成和染料性能方麵的問題。布隆克還是一位有名的化學史專家,他曾撰寫過靛藍的製造史)認為您應當研究一下硝酸製法的改進問題。目前使用的這個方法最早是由畢凱蘭和艾德二人提出的。這裏有許多問題急需解決。譬如降低電能消耗問題;增加氮氧化物的產量問題;提高氮氧化物被吸收的程度問題等等,您可以看出,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把空氣中的氮固定成化合態。”

展現在波施眼前的是一幅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公司已為他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他在科學思想上實現突飛猛進的誌願提供了條件。

而克朗茨師傅則是他了不起的好助手。波施在研究工作上的最大特點就在於高度的精確性,而在化學儀器裝置的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項要求也正是精確性。

除了在實驗室裏進行各種實驗之外,波施同時還為建造更加完善的新裝置、新設備多方奔走,四處張羅,他正是從這兩個方麵繼續進行自己的科學探索。他們還實現了把氮固定成氨的其他幾種工業方法。其中有一種是生成氮化物中間體的方法,關於此法,他已和克尼契博士談過。還有一種可能的方法——氰氨化物合成法,事實證明此法也很可靠,隻不過從氰氨化鈣裏製取氨,需要的成本極高,因此,氰氨化物合成法不可能用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

波施連一分鍾的空閑都沒有。原來,他身兼數職。他必須到安裝著生產硝酸的設備那裏去,以便詳細觀察反應進行的情況;他又得到克朗茨師傅的小工廠裏去,親自核對每部分的新圖線;此外,他還需要去實驗室看看,因為那裏正在實驗各種方案。他提出不少新辦法,既比較可行,且經濟效益較好。

每當他感覺到精力快要不支的時候,他就找來幾個鐵盒子,帶著抄網和小鏟子,騎上自行車,直奔城外到墨爾漢姆附近的沼澤地去,或者是來到萊茵河的岸邊,采集各種甲蟲,蝸牛或者各類水生昆蟲等等,作為他尚未收藏齊全的動物標本。這項活動使他身心感到舒暢愉快,疲勞頓時消失,他又重新充滿了活力。有時候,波施到他的朋友們的宿舍裏去串門。大家歡快地說到深夜,可是第二天清早他必定準時到公司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