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波施(1)(3 / 3)

現在,他通過實踐對冶金學有了了解,而發展科學和技術的過程中,金屬將會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1894年秋,卡爾來到薩爾廷堡,他準備進那裏的一所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學習。他讀的是冶金與機械製造專業,這個求知好強的青年人,學校裏開設的各種不同學科的課,他都去上,真是五花八門,樣樣都有:冶金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昆蟲學。還是在工廠裏實習的時候,卡爾就多少懂得一點金屬加工的道理,現在當他認真地學習了這方麵的理論之後,倒大失所望。

“難道這門科學就是這個樣子嗎?”他感到遺憾,“我利用種種複雜的公式,經過幾個小時的計算,最後得出一個結果,然後把計算的結果放大到原來數字的五倍,以便確信金屬能經得住……”

“看來,想必如此。”爸爸開導他說。

“完全不對!推導公式的人對於公式是否正確並沒有把握。而我的師傅漢茨,什麼公式也不用,可是他什麼樣的齒輪都能做出來,而且他製的齒輪能經得住任意的負荷,毫無問題。”

“單憑實踐這一方麵,終究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這個我不懂,爸爸,不過目前我也沒有什麼可說的。然而您可知道,無機化學就完全是另一碼事。柳道夫教授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都可以在實驗室裏進行驗證,用實驗去證明他講授的理論。而光譜分析,則是我從伏格爾教授的講課中學到的一種方法,那才真是一個既準確又別致的方法呢!”

他們兩人都沉默下來,誰也不再說話。可是每個人都各有心思。爸爸不能理解兒子的心情,而兒子的腦子思考的卻是遙遠的未來。

“暑假我還要回到冶金工廠去,想具體深入地了解一下高爐的工作情況。”

“我試著幫你聯係一下克魯普的冶金廠,因為他離科隆不遠。”

在克魯普工廠實地了解了幾個禮拜之後,再次說明,在學校的課堂上和實驗室裏所講授的內容,與各種宏大的工業設備之間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譬如,拿煉鐵來說吧,在學校的實驗室裏,那是非常簡單的實驗。可是,到了工廠,情況就大不相同:這裏是成百上千噸的礦石、整車廂整車廂的焦炭、堆積如山的沙子、石灰石和巨大的高爐。

工業,這並不意味著把科學技術成果在實際中簡單地再現。工業是一個最複雜的機構,它需要技術精湛的專家,需要天生就有創造性智慧的人們參加進來。說不定,有朝一日他自己也會成長為這樣一位專家。

在巴登公司落戶

卡爾回到薩爾廷堡之後加倍努力學習。隨著他對於冶金學與金屬學中各種問題的研究日漸深入,他也就越加感到失望。理論與實際簡直相差太遠了!

“學習冶金學沒什麼好處,還不如攻讀一下化學更好些。”

在工業專科學校裏,化學專業的教學力量一般是比較薄弱的,隻有在大學裏,才能受到正規的良好的培養。1896年秋天,卡爾轉到萊比錫一所大學的化學實驗室裏從事研究工作。他的導師是約翰內斯·維斯利岑努斯教授。

這位新來的大學生很快就引起了教授的重視,因為他熱愛勞動,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和一雙特別靈巧的手。教授表示願意給卡爾擬定一篇博士論文的題目。

波施先開始研究的一種物質是:丙酮二羧酸二乙酯與溴代苯乙酮縮合的產物。維斯利岑努斯推測這個化合物的分子是個7元環的結構。通過研究,卡爾確定這個縮合產物的分子是個帶側鏈的6元環。青年研究家的這項發現不僅表明他具有進行複雜實驗的本領,而且不受先入為主的種種說法的影響,具有完全獨立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博士生的畢業考試剛一結束,維斯利岑努斯就推薦卡爾·波施留校,做他手下的一名助教。科學研究工作,這是每個青年研究工作者的夢想。

但是,富於熱情和激昂性格的卡爾並不喜歡大學實驗室裏那種安謐、寧靜的氣氛。他喜歡實踐活動,工業生產。因為工業生產同樣需要創造性人才。

維斯利岑努斯建議波施到巴登苯胺純堿公司去工作。這是德國一家曆史悠久的化工企業,同時也是全德國規模最大的。這家公司之所以享有特殊的聲譽,主要是因為它把阿道夫·拜耳提出的人工合成靛藍的方法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像巴登公司這種大型企業任何時候都需要專家來廠工作,所以,卡爾·波施就被工廠錄用了。1899年秋天,他開始在巴登苯胺純堿公司設在路易港的廠部中心化學實驗室裏搞研究工作。

公司交給他第一項研究任務是提供一種合成染料的重要中間體,結果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因此,靛藍合成車間的主任魯道夫·克尼契博士便把他調到自己的身邊——鄰苯二甲酸酐生產車間。

波施在這裏首次接觸到了工業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