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紐爾是個天賦極高的人。而且,他對於發明創造興趣極濃。此時的俄國由於積極對外擴張,所以與英、法等國關係緊張,因而沙皇致力於增強防務。伊曼紐爾適應了這種形勢,利用他所掌握的技術大膽地發明革新,在彼得堡製造各種機械,並開始研製改良炸藥和各種爆炸性武器。在俄國政府的支持與資助下,他又開辦了工廠,成了當地有名望的工程師和企業家。
隨著事業的複興與成功,1842年,他將妻兒接到彼得堡一起生活,多年分居的親人團聚了。這一年,艾爾弗雷德九歲。諾貝爾兄弟終於擺脫了沒有父親在身邊的那種淒苦的生活。
不過,對於一個人來說,童年時代的體驗是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後來成了世界屈指可數的科學家的艾爾弗雷德·諾貝爾回憶起兒時的情景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人的記憶猶如刻在石板上的字,是不會消失的。”
到了彼得堡後,父親把母親和孩子們領進了他們的新家,由於經濟上的寬裕,他已經買下了一座高級住宅。諾貝爾一家又開始了舒適的生活。隻要有時間,伊曼紐爾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給他們講分別的這五年間的各種事情以及他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在父親的啟發和講解之下,孩子們對他談的機械原理與各項發明非常感興趣,隨後他們自己也積極地動腦筋,想要琢磨出點新東西來。無論孩子們提出多麼不成熟的想法,父親也絕不輕視。他把孩子們看成是自己的希望,同他們一起思考、一起討論。父親想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更快、更多地傳授給孩子們。伊曼紐爾不僅是孩子的好父親,也是一位好老師。正是在他的循循善誘和言傳身教下,他的幾個兒子都事業有成,艾爾弗雷德更是出類拔萃。他們最初的科學知識和科研興趣,就是在這時,在伊曼紐爾的教導下了解和培養的。
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伊曼紐爾為他們請了一位博學的家庭教師。一位老師三個學生,小小的諾貝爾學校就這樣誕生了。老師除教授俄語、曆史、數學之外,還教給孩子們各種科學知識。三個學生個個聰明伶俐,都非常喜愛學習,這令伊曼紐爾十分欣慰。所以,諾貝爾家的孩子們雖然沒有進正式學校,但是因為有好的老師在身邊,他們也學到了豐富的知識。
此時,艾爾弗雷德在語言學和化學方麵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很快學通了俄語。隨後又掌握了英語和法語。
到彼得堡一年後,艾爾弗雷德的弟弟埃米爾出生了。埃米爾是個很結實的孩子,性格穩重,同艾爾弗雷德關係最近,他也非常喜歡可愛的小埃米爾,常常在家裏陪埃米爾玩。
不知不覺中,日子過得很快,諾貝爾家的孩子們也長大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愛好發明創造、永不向失敗低頭的父親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們人格的形成、誌趣的培養,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他們常常來到父親的工廠中,了解機械的構造原理、各種化學基礎知識,有時還進行實際操作。
他們對父親的發明:水雷、地雷、暖氣等等感到很敬佩,也就從這時起,注定了諾貝爾一家與化工結下不解之緣。
跨入科學家行列
1850年,艾爾弗雷德已經17歲了,基礎學業全部學完,父親伊曼紐爾為了使他與兩個哥哥進入社會,成為有用的人才,就針對他們各自的不同素質與特點分別加以培養。盧多維希在機械技術方麵顯示了很高的才能,就被父親留在工廠內負責機械研製;羅伯特有經商的天賦,父親就想讓他招攬生意,聯係客戶;而艾爾弗雷德則極具發明頭腦,幹事認真負責。於是,伊曼紐爾就把艾爾弗雷德送到國外,進行旅行學習,接觸其他國家的研究狀況和科學技術,以便讓他在將來研製諾貝爾工廠的新產品方麵來發揮他的才能。
艾爾弗雷德勇敢地答應了父親的要求。一個17歲的年輕人周遊列國,在今天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但在當時,就需要有相當大的膽量與氣魄麵對前途上的困難,才能作出這樣的決斷與計劃。艾爾弗雷德有一股向未知世界挑戰的強烈欲望,並且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很快他就動身了。他對於自己的這次遠行,寫過這樣的詩句來反映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