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許晴野致力於藏書票創作活動。1989年夏,與餘之康等人發起組織香港藏書票協會,任該會第一、三屆副會長及顧問。曾參加中國第五屆藏書票展,作品被選編入巨型彩色畫冊或被收藏。據《晉江人在香港》(晉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8年12月內部出版)中一篇鄭夢星評介許晴野的文章介紹:
晴野以藝術家的敏銳感,從中受到啟發,決定為中國傳統的民間版畫藝術之花開辟新的園地,即以中國民間版畫的藝術形式,融合西洋書票的藝術特點,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藏書票”。經潛心地探索研究,終於成功地創造出一批富有獨特風格的書票佳作。如其為日本友人川瀨健一設計的,以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為題的書票,畫麵分別以粉紅、淡綠、金黃、藍灰的底色為基調,飾以群蝶蹁躚、蜻蜓嬉水、落葉飄揚、白雪紛飛的圖案,使題意鮮明生動,畫麵素淡高雅,格調古拙清新,收到很高的藝術效果。另一套為詩人秦嶺雪設計的佳作,四張不同顏色的票麵上,以縮印名人篇章的微型小書幅為襯底,重彩迭印突出古今名家楷、草、隸、篆的書字真跡,如唐顏真卿的楷書、明張瑞圖的草書、清金良的隸書、近代齊白石篆書,下角益以藏書者“嶺雪經眼”、“鹿堂快覽”等中英對照的簽題,整套設計清雅逸趣,富有書卷氣息……一套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書票,版麵采用木、石、磚材料混刻,油彩套色印製,構圖設計精巧,除作為藏書裝飾外,還有計年藏書的功用。一套自製“晴記書屋”的書票,版麵采用黑底白字書題古人銘言:“家貧不賣書,留與子孫讀。”銘名題刻,既顯示中國文人的高貴品格,也指明文人藏書的意義,當推為藏書票另一品格。
晴野多年來的書票佳作,曾於1991年參加香港舉辦的國際藏書票展覽。又分別送往日本、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以及台灣等地國際書票展。1997年3月,香港武陵莊美術學會舉辦的亞洲藏書票邀請展,晴野創作的書票珍品也應邀參展,並被選編入《1997書票集》出版。在五彩繽紛的西洋藏書票展中,晴野別具一格的中國書票,一枝獨秀,分外引人注目。
2001年6月,許晴野與秦嶺雪合編《港澳台藏書票選粹》一書,由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秦嶺雪撰寫前言:
小小的而又非常迷人的藏書票,現有的資料及有關論述,確實肇始於15世紀的歐洲。在這個藝術領域,白種人領先殆無異議,似乎不像某些科學發明,仍有商榷餘地。
重要的是,近幾十年來,亞洲人趕上來了,而且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浪潮。先是日本、台灣,藏書票的製作十分活躍;近十餘年來,香港地區漸成氣候,有了香港藏書票協會這個組織,並且成為國際藏書票組織的一個會員,經常參加國際性的展覽,也曾經以主人的身份舉辦國際藏書票的展覽。在香港,有一批致力於藏書票製作的藝術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用心十分專注,其眼光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精美製作,具有明顯的獨創性,展現了當代香港藝術家心靈的自由和開放。更為人欣慰的是香港創作藏書票的隊伍近幾年形成了梯隊的景觀,即是說,其中有蜚聲海外版畫界的前輩,有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也有中、小學生(他們以全新的視覺譜出新題材,創作了天真稚拙的作品)。這種老中青一齊上陣的現象在百年來藏書票創作藝術史上可能是十分特殊的,這說明香港藏書票的製作已進入繁榮的階段,將來的成就未可限量。
我們沒有認真研究世界藏書票發展的曆史,難以深入闡釋有關藏書票繁榮發展的諸種因素。但有一點可以明確指出,這就是:社會的正常發展提高了人的質素,提高了人的審美要求,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於是,一個人不僅讀書,而且愛書,進而追求書香。在我們看來,書票就是書之葉,書之花,泛彩流光,無香撲鼻。它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又反轉過來促使愛書者沉潛知識的海洋,探求精微的要妙之道。書票雖小,卻和一切藝術一樣,具有陶冶人性的功能,因此,我們希望,香港藏書票的創作和其藝術一樣,能得到有關機構和有關人士的關心和支持。
……
許晴野作編後記時說:
我喜愛版畫、篆刻,並收藏研究民俗版畫。某一日,忽有感興,以木、石、磚混合版試作藏書票,故友福建畫院院長丁仃先生見之,譽為“優勢的組合”。得知友一言,興致倍增,一發不可收拾,陸續創作藏書票數十款,並參與香港藏書票協會的組織工作和各種活動。在與香港鄰近地區澳門、台灣的藏書票藝術交流中,深感即從藏書票的製作亦共同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呈現出中西藝術水乳交融的奇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