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增生的白細胞類型,可分為粒細胞性、淋巴細胞性和單核細胞性白血病。又根據病程急緩和骨髓中原始白細胞的多少,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多見於兒童及青年。起病急。病人有發熱、貧血和出血三大症狀,同時可有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及神經係統病變。血液中正常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差,很容易出現發熱,並可伴有感染病灶,一般抗菌素不易控製。貧血常進行性加重。除皮膚黏膜有出血外,尚可有內髒出血,顱內出血常是白血病致命的原因。

白血病的診斷主要做血液和骨髓液塗片檢查。骨髓塗片見正常的造血細胞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幼稚白細胞;因而在周圍血液內正常的粒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並出現幼稚白細胞。

由於細胞動力學研究的進展和各種新藥的發現,白血病的療效已有了改觀。部分長期緩解的病人可恢複正常生活和工作。常用的抗白血病藥物有氨甲喋呤、溶癌呤、阿糖胞甙、環磷酰胺,6-巰基嘌呤、長春新堿、正定黴素、紅比黴素、強的鬆和三尖杉脂堿等。治療不同類型白血病的藥物不完全相同,而且各種物藥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製定不同的聯合化療方案。用藥原則是“早期、聯合、充分、間歇”8個字。因化療藥物不易進入中樞神經係統,所以除全身用藥外,還須脊髓腔內(腰穿)給藥。白血病患者發熱時要積極尋找有無感染病灶和感染的病原菌,以選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療。由於病人抵抗力差,因此預防感染,加強護理如注意口腔、飲食衛生和皮膚清潔等極為重要。由於貧血、出血嚴重,常須輸血,並以新鮮血為好。同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治療中如能辨證應用清熱解毒、補氣補血或滋陰中草藥,常可減輕化療反應並提高療效。

慢性白血病:多見於中年人。起病較隱匿,血液中白細胞數顯著增加,其中主要為比較成熟的幼稚白細胞。骨髓片中情況和血液相似,但細胞較幼稚。在我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粒)多見,慢性淋巴白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淋)較少見。

慢性白血病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僅在體檢或其他疾病就診時偶然發現肝脾腫大及白細胞增多。以後可逐漸出現發熱、盜汗、蒼白、眩暈、心悸、乏力、消瘦、胸骨壓痛及關節疼痛等症狀。晚期可有貧血和出血。

慢粒以脾腫大為主要體征,常有胸骨壓痛及視網膜病變。至病程末期出現與急性白血病相似的症狀、血象和骨髓象,稱之為“急變”。慢淋則全身各處淋巴結腫大,常見皮膚特異性病變(如帶狀皰疹)及非特異性病變(如皮膚結節及紅皮病)。

慢性白血病的化療藥物以馬利蘭(白血福恩)為首選。最初劑量每日4毫克~8毫克,以後根據白細胞計數調整劑量,一般總量達100毫克左右才可見緩解。其他藥物如經基脈、中藥靛紅丸、牛黃解毒片等也可選用。少數病情仍進行性發展者,可應用深部放射線或放射性同位素32P配合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變”者,治療方法同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程長,發展緩慢,若病情穩定,可不需治療,但應注意隨訪觀察。

骨肉瘤

骨肉瘤是原發惡性骨腫瘤中最常見、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腫瘤。較多見於10~25歲。好發於管形長骨的幹骺端,尤以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最多見。骨肉瘤轉移早而迅速,主要經血液途徑轉移至肺,轉移至其他髒器者罕見。

早期症狀為局部隱痛,不久即變為持續性劇痛,如鑽子鑽孔樣,往往不易忍受,尤以夜間為甚。疼痛發生兩三個月後,局部或可摸到腫塊,但軟硬不定,並有輕度壓痛。腫瘤迅速增大後,皮膚繃緊而發亮,呈紫銅色。表麵血管增多增粗,局部溫度增高,鄰近關節活動受限,周圍肌肉萎縮。

早期全身症狀不明顯,以後可有輕度發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晚期則出現明顯消瘦、無力、貧血等惡病質表現。轉移至肺,則出現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狀。

根據臨床表現及X線征象,大部分病例即可明確診斷。必要時可做活組織檢查。由於骨肉瘤早期即可經血循轉移至肺,因此肺部X線檢查是不容忽視的,必要時可行斷層照相或CT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