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囊性畸胎瘤(皮樣囊腫)是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在幼年時即已發生,但常在成年後因囊腫長大而被發現。多為單側,約12%為雙側,表麵光滑,包膜薄,半實質感或有波動感。囊內常含有皮脂物質及毛發,亦可見牙齒、骨組織等。腫瘤一般不會超過兒頭大,有蒂,活動度大,易發生蒂扭轉,也會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大約有20%可發生癌變。
甲狀腺腫樣瘤,屬單胚層而高度特殊性畸胎瘤。罕見,國內僅有10多例報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40歲以上最多見。本瘤多為單側,大小不一,為實性,多呈結節狀,切麵可見與甲狀腺組織類似的黃色或棕色凝膠樣物質,或可形成單房或多發薄壁囊腔,內含棕色或棕綠色蛋白狀液體。少數患者可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一般認為隻有腫瘤內的主要成分是甲狀腺樣組織時,才能確診為甲狀腺腫樣瘤,但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甲狀腺成分占腫瘤的半量即可診斷。
畸胎瘤雖生長緩慢,但容易感染、破潰,甚至惡變,並引起相應的嚴重症狀。故一經發現,應早日手術切除。瘤外可有粘連,手術時應小心剝離,嚴防損傷鄰近大血管及器官。術中若不能分辨良性或惡性時,應作快速冰凍切片病理檢查。
惡性葡萄胎
惡性葡萄胎(惡葡)又稱“侵蝕性或破壞性葡萄胎”。屬惡性腫瘤,其特點是病灶並不局限於子宮腔,而是侵蝕至子宮肌層,形成大小不等的血腫,甚至可穿透子宮壁而發生內出血。並可隨血流轉移至陰道、肺或其他器官,形成局部組織的破壞及出血,但在其侵蝕部位尚有完整之絨毛結構可見,有時肉眼能見到很多大小不等的水泡。
惡性葡萄胎基本上完全來源於葡萄胎。因此在葡萄胎塊排出後,陰道仍有不規則流血或流血不止,是惡性葡萄胎最常見的症狀。婦科檢查子宮複舊不佳、宮體脹大、形狀不規則、質柔軟、卵巢黃素囊腫不消退。惡性葡萄胎為血行轉移,並在轉移處破壞組織引起出血,因此可出現各種轉移灶的症狀。病灶轉移至肺時,可出現咳嗽、咯血。個別患者由於大量微血管痙攣或被栓塞,可出現胸悶、急氣、呼吸困難,甚至右心衰竭;病灶轉移至陰道可見紫藍色結節,若破潰引起出血則呈布滿血跡的潰瘍。有時出血量很多,甚至引起休克。由於反複出血可引起感染,因此分泌物呈血性並有惡臭;病灶轉移至腦部比較少見。如患者出現劇烈頭痛或一過性語言障礙、四肢失靈,應考慮腦轉移的可能性。
惡性葡萄胎的診斷基本上可根據葡萄胎史、陰道出血、子宮增大及子宮變軟等症狀和體征。尿妊娠試驗持續陽性、濃度上升或陰性後又轉為陽性,則在排除宮腔內殘存葡萄胎組織或有較大黃素囊腫外,即應診斷為惡性葡萄胎,而最後的診斷仍取決於組織病理學檢查。但有時取不到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因此常須進行B超、同位素掃描、盆腔動脈造影或子宮碘油造影等輔助檢查,以幫助診斷。
病人的預後和病程長短、絨毛促性腺激素水平高低及合理用藥有密切關係,必須力爭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惡性滋養細胞疾病(惡性葡萄胎和絨毛膜癌)對放射線頗敏感,應用化學藥物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因此近年來采用以化療為主,配合手術及放療等綜合措施。常用的化療藥物有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溶癌靈、6-巰基嘌呤、喜樹堿、更生黴素、氮芥及環磷酰胺等。全身用藥是最常用的一種給藥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還可選擇局部注射和脊髓腔內注射。對原發灶或轉移灶大出血或有出血傾向而估計能切除者,應以手術切除為宜;對病灶局限而化療有抗藥性者,也可行手術治療減少瘤體,以利化療。
惡性葡萄胎與絨毛膜上皮癌的治療方法相同,但其療效較絨毛膜上皮癌為佳,在原發病灶切除後,其轉移灶有時會自然消失。但近年來運用中西醫化學藥物等綜合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都能根治,其近期生存率達100%,故對青年婦女或需保留生育機能者,如無特殊必要,多主張非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