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如已確定而肺部尚無轉移者,則應施行高位截肢或關節離斷術。但骨肉瘤的5年治愈率僅有10%左右。手術前後可配合服用中藥,以龍葵、白蒲公英、蛇毒等藥為基礎,結合辨證施治,可增進手術效果。

腦腫瘤

腦腫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占位性病變之一。發生在腦實質的腫瘤為膠質瘤:發生在腦膜上的腫瘤為腦膜瘤;發生在腦血管上的腫瘤為血管瘤;發生在顱神經上的腫瘤為神經鞘瘤;由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如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向顱內轉移的腫瘤,稱為轉移瘤;由腦外組織如顱骨、頭皮發生的腫瘤侵入顱內稱為侵入瘤等。在以上各種腫瘤中,膠質瘤最常見,占40%左右,其次為腦膜瘤,再以後順序為神經鞘瘤、垂體腺瘤、轉移瘤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為多見。成人以大腦發生腫瘤為主,兒童則以小腦發生腫瘤居多。腦腫瘤一般極少向顱外轉移。良性腫瘤惡變的機會也不多見。

腦腫瘤的症狀比較複雜,可以歸納為顱內壓增高症狀和定位症狀兩大類。頭痛、嘔吐和視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的典型征象,稱為顱內壓增高的“三征”,但這“三征”並不是缺一不可的。頭痛常為早期症狀,為陣發性,多發生在早晨及晚間,部位多數在額部及兩顳,頭痛程度逐漸加重,時間延長,甚至可變為持續性。低頭、彎腰或咳嗽時均可使頭痛加劇;嘔吐常出現於劇烈頭痛時,多先有惡心。沒有惡心而突然發生噴射性嘔吐的情況實際並不常見。嘔吐與夥食無關,但嘔吐嚴重時不能進食,食後即吐,因此病人常消瘦,體重下降很快:用檢眼鏡檢查眼底可以發現視乳頭水腫、充血、變紅、邊緣模糊、靜脈增粗紆曲等,日久後因繼發性視神經萎縮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除“三征”外,顱內壓增高還可引起全身性癲癇發作、輕度失語、複視、眩暈、情緒淡漠、智力減退、意識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脈搏徐緩、血壓升高以及小兒患者常見的頭顱增大、顱縫裂開等現象。定位症狀在決定腫瘤的位置上具有重要價值。大腦管理著身體的各個部位,如左側大腦管理著身體的右側肢體,而右側大腦管理著身體的左側肢體,我們說話、思考、寫字、運動在大腦都有一定的特定部位,這些部位受到腫瘤壓迫破壞後,則可以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從而可以初步判斷腫瘤發生的部位。

腦瘤是神經係統一種常見的嚴重疾病,輕者可以造成殘廢,重者可以致死,需要力爭早期診斷。在兒童期反複發作的頭昏、嘔吐及頭圍增大;成人進行性加劇的頭痛、癲癇及癱瘓;各種年齡原因不明的進行性視力減退等情況,均應高度警惕顱內腫瘤的可能。用檢眼鏡檢查眼底如發現有視乳頭水腫時,則應進一步作各種檢查以求達到排除或肯定的診斷目的。醫生診斷腦瘤時一般要解決三個問題,即有沒有腦瘤,腦瘤生於何處,是哪一種腦瘤等。因此患者應與醫生密切合作,依病情選擇腦脊液檢查、頭顱超聲波探查、腦電圖檢查、X線檢查、放射性同位素掃描、核醫學檢查、CT檢查等,以求早日明確診斷。

腦瘤生長在人體的要害部位,治療是比較困難的。有些腦瘤可通過手術予以切除,良性者如能完全切除,不再複發;惡性者無法完全切除,術後可進行放療和化療,以推遲複發時間。放療包括深部X線照射、60鈷照射等。常用的化療藥物有卡氮芥、氯乙基環己烷亞硝脲等。但因受到血腦屏障的影響,腦內達不到有效濃度而最終歸於無效。腦瘤的自體疫苗免疫療法效果並不滿意,中草藥治療也有待於進一步挖掘與提高。對症治療隻適用於有顱內壓增高但一時不能施行手術的病人。目的在於暫時降低顱內壓。常用藥物有20%甘露醇、25%山梨醇、30%尿素及50%葡萄糖等。以上藥物內如加入激素(磷酸氟美鬆5毫克~10毫克或氫化可的鬆100毫克~200毫克)則降壓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