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葡萄胎預後較好,但仍有複發和發展成絨毛膜上皮癌的可能。因此,治療後仍需避孕2年,並定期隨訪。
絨毛膜上皮癌
絨毛膜上皮癌簡稱絨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早期就可通過血液轉移至全身、破壞器官和組織的惡性腫瘤。在受侵組織中無絨毛禪吉構可見。絨癌常發生於良性葡萄胎後,但亦可繼發於流產、足月產等其他妊娠之後,極少數的絨癌與妊娠沒有關係。在開展化學藥物治療前,絨癌患者死亡率高達80%~90%,對婦女生命威脅很大。近年來由於采取了以化療為主的綜合療法,絨癌的5年治愈率已達70%。
絨癌的臨床表現與惡性葡萄胎基本相同。病理檢驗,以腫瘤組織中有或無絨毛結構,來區別是惡性葡萄胎還是絨癌。如無病理檢驗,可通過臨床觀察,在良性葡萄胎排出後,一年內發生惡變症狀者,以惡性葡萄胎為多見;超過一年以上,則以絨癌為多見,可見絨癌發病較惡性葡萄胎遲。繼發於流產、足月產或其他妊娠之後的,均為絨癌。絨癌的惡性程度遠較惡性葡萄胎為高,因而病情發展迅速,很快有惡病質出現。在臨床診斷為絨癌時,盡量不作刮宮術,以免癌細胞擴散及大出血。
絨癌的治療與惡性葡萄胎基本相同。而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葡萄胎對預防絨癌有極重要的意義。已有子女或年齡在40歲以上而無生育要求之葡萄胎患者,應施行子宮切除術;葡萄胎患者在治療後,應嚴密隨訪,並同時做好計劃生育;在葡萄胎、流產、足月產等及其他妊娠後,如有不規則陰道出血,均應及時到醫院進行仔細檢查,以排除絨癌的可能。
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可分為濾泡性淋巴肉瘤、淋巴肉瘤和網織細胞肉瘤三種類型。各種年齡均可患病,但以40~60歲為多見。男比女約多2~3倍。
臨床症狀視淋巴結腫大的部位而有不同。開始時最常見的為頸部、腋下或腹股溝等處的淋巴結腫大。一般發病較速,淋巴結生長較快,可一個或多個淋巴結腫大,腫塊表麵平滑,質如橡膠,增長較大時可互相融合,呈分葉狀,鮮見破潰,亦無疼痛。晚期可延及全身淋巴組織。並以發熱、無食欲及惡病質為突出的全身症狀。如縱隔的淋巴結腫大,可發生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難或可發生乳糜胸;如腹膜後腸係膜及腸的淋巴結腫大可引起腹痛、乳糜腹及腸梗阻;如骨髓被侵犯時,患者發生貧血及出血傾向;如腎髒受累時則可有血尿及腎功能衰竭。到晚期周圍血象及骨髓象可與淋巴白血病的血象相似。濾泡性淋巴肉瘤一般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全身症狀輕微,少數可轉化為淋巴性白血病,極少數轉化為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有兩個特點:一是容易形成巨塊,產生壓迫症狀,二是易於擴散,形成全身性疾病,一旦體內多處轉移,尤其是骨髓、肝、腎、皮下等處受累後,全身情況明顯惡化。末期周圍血液出現大量瘤細胞,而表現為淋巴肉瘤性白血病。此瘤惡性度高於濾泡性淋巴肉瘤;網織細胞肉瘤臨床表現與淋巴肉瘤無任何區別,但惡性度更高。淋巴肉瘤的診斷主要靠淋巴結活檢來確定。但明確診斷後尚須盡量查出其病變波及範圍,以便作出治療方案。
淋巴肉瘤的治療,一般應采用手術、化療、放療及中醫中藥等綜合療法。對早期病變,凡手術能徹底切除者,均宜手術治療,並在術後輔以放射及化學藥物治療,效果較好;晚期患者宜用化療及中草藥治療,在改善症狀、緩解病情上有一定作用,多能使患者明顯好轉。
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俗稱血癌。特征是在骨髓、脾和淋巴結等造血組織內,白細胞無限增生,並浸潤到體內各組織器官,周圍血液裏白細胞顯著增多,且同時出現幼稚白細胞。病因是多方麵的,可能與某種病毒或類病毒感染及化學、放射、遺傳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