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早期症狀輕微的睾丸腫瘤,多易被忽略,但攀丸是外在器官,隻要提高警惕,檢查兩側睾丸作對比仍是主要的診斷方法。但某些睾丸腫瘤的早期診斷很困難,除尿的促性腺激素檢查、甲胎球蛋白檢查、放射性同位素32磷檢查外,常需作探查手術與病理切片檢查才能確定。對轉移癌尚需進行胸部X線檢查、CT掃描及淋巴造影等。

睾丸腫瘤的治療以早期手術切除為主。手術後還必須根據病理診斷來決定進一步治療。精原細胞瘤對放射治療及瘤可平、溶肉瘤素等化學藥物有良好效果,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0%左右。胚胎癌和畸胎癌手術應包括腹膜後淋巴結清除術,放射及化學治療效果不佳,5年生存者僅有1/3左右。

陰道囊腫

陰道囊腫屬類似腫瘤性疾病,一般包括中腎管囊腫、副中腎管囊腫、包涵囊腫、尿道上皮囊腫等四種。

中腎管囊腫較多見。來源於胚胎時期中腎管陰道部殘跡,因上皮生長,分泌物瀦留擴張而形成囊腫。陰道段的中腎管囊腫,常位於陰道前外側壁向陰道腔膨出,以單個圓球形多見,直徑一般為2~3厘米,也可多發,呈長條形結節狀。常無自覺症狀。少數生長較大,影響性生活,甚至阻礙分娩。亦可因囊腫延伸到膀胱陰道之間或膀胱宮頸之間,引起膀胱刺激症狀,甚至排尿困難。婦科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副中腎管囊腫,來源於殘留的副中腎管上皮組織,亦即陰道腺病囊腫型,為一個或多個囊腫樣結構,大小不等,囊內含有黏液,可發生在陰道壁的任何部位,一般無症狀。

包涵囊腫多見於陰道下端後壁或側壁,是由於會陰修補手術或創傷後少量黏膜卷入深層,這少量陰道黏膜繼續增生並有脫屑,最後液化而形成囊腫。囊內容為皮脂樣物。多數較小,單個或多個。一般無症狀,常於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

尿道上皮囊腫很少見。由於陰道部分是由泌尿生殖竇演變而來,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可能有向尿道上皮分化的泌尿生殖竇上皮殘留,繼續增生或形成囊腫。一般無症狀。

陰道囊腫如無症狀,不影響分娩和性生活者,可不做治療。否則應手術挖除,並送病理檢查。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係統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30~50歲的育齡期婦女。目前認為與雌激素分泌過多或持續刺激有關。其根據是多發生在卵巢功能旺盛的年齡;常伴有子宮內膜增生;在絕經期後或用睾丸素治療,肌瘤不再增大甚至縮小。

子宮肌瘤為局限性生長的實質性腫瘤,表麵光滑。常為多發性,一個子宮可同時有數個或數十個肌瘤,大小不一有肉眼看不見的,亦有重達數十斤者。當肌瘤生長較大或過速時,易發生變性,惡性變雖僅有0.5%的可能性,也應引起警惕。依肌瘤生長的部位,可分為宮頸肌瘤及宮體肌瘤;依其生長的方向,又可分為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三種。其中以壁間肌瘤最多見。

壁間肌瘤長在子宮肌層之間,使子宮體和子宮腔增大,以致影響正常的子宮收縮,可引起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如肌瘤較大,壓迫周圍組織時,可出現尿頻、便秘等症狀,有時患者可在下腹部摸到包塊。

漿膜下肌瘤向子宮表麵突出發育,僅有漿膜覆蓋。子宮體和宮腔不增大,對月經、妊娠及分娩多無影響。但常伴痛經。肌瘤增大後可觸到腫物,如逐漸向腹腔伸展,子宮漿膜被牽拉成蒂狀。當肌瘤蒂部發生扭轉時,肌瘤可發生組織壞死,並引起劇烈的疼痛。

黏膜下肌瘤向子宮腔內發展,突出於子宮腔內,使子宮體積和宮腔麵積增大。患者月經量明顯增多。若肌瘤繼續長大,亦形成蒂狀時,肌瘤可由宮腔墜入陰道內,因容易發生潰瘍及感染,常有不規則子宮出血和膿血性分泌物排出。

肌瘤位於子宮頸,較少見,對妊娠影響不大,但瘤體可能阻礙胎兒下降造成難產。較大者可壓迫周圍髒器及組織,出現便秘、尿頻、排尿困難及腹痛、腰痛等症狀。

子宮肌瘤經婦科及B超檢查,即可明確診斷。其治療方法取決於病人的年齡、症狀的輕重、肌瘤的大小、及生長速度。凡有以下指征者應予以手術;肌瘤大於3個月妊娠或直徑大於10厘米以上者;月經量過多,不規則流血或壓迫症狀明顯者;肌瘤生長迅速者;絕經後仍繼續長大者;有帶蒂的漿膜下肌瘤或黏膜下肌瘤者。帶蒂的肌瘤可沿蒂的根部切除。肌瘤大、數目多,且年齡超過35歲不再生育者,可行子宮切除術。若已近絕經期,肌瘤不大,出血不嚴重者,不需治療或可采用非手術療法,一般在月經周期中,隔日或每3日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25毫克,每月總量250毫克~300毫克為宜。

宮頸癌

宮頸癌是婦女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占婦女生殖器惡性腫瘤的首位。近年來發病率有下降之勢。多見於中年以上婦女,20歲以下罕見。病因尚不清楚,但早婚、早育、多產、多次結婚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發病率較高。因此,宮頸糜爛與裂傷很可能誘發宮頸癌。近年發現皰疹病毒Ⅱ型可能為致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