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後半生,接待國內外來訪者占去很多時間,參加國家舉行的送往迎來的招待會也不少。在與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接觸中,他回答了許多他們關心的事情,他們親眼看到了他的現狀。另有為數更多的人,通過他那本記述前半生的自傳及其他人的報道,了解了他的一切。人們發現,在溥儀身上發生了巨變,而溥儀則說,首先是因為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
1967年10月,溥儀病逝於北京,終年62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婉容之死
清新脫俗,末代皇後
1905年,內務府大臣榮源的府中誕生了一個女嬰,家人給她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婉容。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退位。根據《優待皇室條件》的規定,宣統皇帝的尊號仍繼續保留,退位的帝後和皇室成員都居住在紫禁城中。
1922年,婉容已經年滿十七歲了,青春迷人,清新脫俗,這一年她被選入宮,冊封為皇後,開始了輝煌而又悲涼的一生。然而,據記載,婉容的當選並不是她的美麗與多才,而是因為皇帝溥儀隨手在她的照片上畫了一個圈,天命如此,人力而不可抗也,注定了婉容的一生淒苦。
溥儀年滿十五歲以後,遜清皇室開始為他選立皇後。盡管皇帝遜位,但是帝後的歸屬問題,仍然引起了激烈的爭奪。當時,隆裕太後早已去世,剩下的端康太妃和敬懿太妃都想把自己的親信立為皇後,並在商議時各執已見,互不相讓。最後確定了四個人為候選秀女,並拍了她們的全身照片,讓溥儀畫圈決定。溥儀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實在分不出哪個更美,於是便拿出鉛筆,隨便在一張照片上畫了個圈。圈住的這位秀女叫文繡,因為她是敬懿太妃的親信,端康太妃很是不高興,溥儀又在端康太妃中意的照片上畫一個圈,這就是婉容。這樣,溥儀先後畫了兩個圈,但清製規定皇後隻能有一人,最後還是考慮端康太妃的意見,確定婉容為皇後,文繡為妃子。現在看來,婉容的幸運當選卻正是她不幸命運的開始。
婉容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得到迎娶皇後禮遇的女性。當時,清朝已被推翻了十一年,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民主共和時代,但是末代皇帝婚禮之隆重,較封建社會帝王的婚禮毫不遜色。
1922年12月1日,溥儀大婚,同時迎娶了皇後婉容和妃子文繡。因為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皇室的帝婚大典,大婚當天,迎親的隊伍所經之路,均以黃土鋪道,沿途觀看的群眾人山人海。紫禁城內,懸燈結彩,鼓樂齊鳴,迎親隊伍浩浩蕩蕩,軍警、保安林立,軍隊、鼓吹兩班,彩裝的汽車隊、馬車隊、洋車隊,清室和親朋好友不計其數。參加婚典的達官顯貴,外國要員及中外記者共計數百人。嫆容坐的一頂三十二人抬的金頂鳳輿轎子,緩緩地行進著,由東華門入宮,再經景運門至乾清門。溥儀穿戴龍袍,在乾清宮西暖閣等候。當時婚禮場麵熱烈而隆重,如同大清王朝仍猶存一樣。
婉容當上皇後之後,她的父親被封為承恩公,整個榮源家族都因婉容而獲得了實惠和榮譽。
新婚燕爾,短暫甜蜜
新婚過後,溥儀和婉容住在紫禁城,相依相伴,還算和美幸福。這不僅因為婉容有迷人的姿色,還因為她是受過學堂教育的女子,婉容自幼生長於官僚世家,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少女時曾在天津一所女子中學讀書,學得一些英文,琴棋書畫樣樣都通,算得上是一位才女。婉容入宮後,溥儀曾先後請了兩位英文教師為她教授英文,由於基礎打得好,她的英文水平提高得很快,還能寫些簡單的書信。而這時侯的婉容也確實給了溥儀很多柔情,在紫禁城兩年多的時間裏,她幾乎每天都用英文給溥儀寫些情意綿綿的信,溥儀也用英文給她回信,並給她起了個美麗的英文名字:伊麗莎白。
婉容是一位受過“五四”洗禮的女性,入宮後仍沒有放棄對美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她購買了許多新潮服裝,將自己打扮得漂亮豔麗。她厭倦紫禁城裏囚徒般的生活,渴望觀賞城外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有幾次,她與溥儀兩人一起,以探親為名越出宮牆,乘車在京城的大街兜風,後來還一起到頤和園和玉泉山遊玩。兩年間,婉容還數次隨皇帝出席了一些重大的社交活動,一起參加溥傑的婚禮和醇親王的壽辰等,是曆代皇後都不可能有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