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辟後,溥儀每天一半時間在毓慶宮聽老師的嘮叨,不是讀書,是接受指導。其餘的半天,披閱待發的上諭和內閣官報,接受叩拜,或欣賞螞蟻倒窩,玩駱駝。總之,少部分出乎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參與傀儡的活動。
不過,紫禁城裏的確“繁榮”了一陣子,熱鬧了一陣子。一時間,京城的大街小巷又都掛起了龍旗。老百姓受張勳之命,懸掛龍旗,有的甚至用紙做的龍旗應付。清朝袍褂、發辮,都成了暢銷貨。清室王公遺老們,搶購朝服,定製馬尾假發辮,穿戴上大搖大擺地出入宮門,招搖過市。師傅們精神倍增,忘乎所以。大總統黎元洪在宣統複辟之後,堅持不退出總統府,陳寶琛竟然要溥儀賜他自盡。倒是溥儀心地善良,沒有見利忘義,回答師傅說:“我剛一複位,就賜黎元洪死,這不像話。民國不是也優待過我嗎?”太妃們樂得不知如何是好,幾乎天天都去神佛麵前燒香。內務府的官員們穿戴得特別整齊,嫌人手不夠,又增加了幾個人。他們興奮的不是大清“恢複”江山,而是自己恢複失去的天堂。
複辟消息傳出後,全國輿論一致聲討。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並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各大城市群眾團體、社會名流,紛紛集會,發表通電,堅決反對複辟,要求討伐張勳。黎元洪拒絕與複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館避難。握有軍事實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國反對複辟的聲勢和日本政府的財政支援,於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討逆軍”,誓師討伐張勳。“討逆軍”很快攻入北京,張勳的辮子軍隻有3000人,一觸即潰。7月12日,張勳倉皇逃入荷蘭使館。次日溥儀再次宣布退位,隻坐了12天龍椅又下了台。
段祺瑞於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權。
溥儀大婚
溥儀於民國十一年結婚。那時,他剛滿16歲。早婚是中國封建、半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宮中尤甚。雖然是退了位、隻有尊號的“皇帝”,人們還是盲目祟拜,以做他的妻妾為福為榮。經過王公大臣、太妃們的一番選擇及爭論,最終由溥儀自己根據照片選定了一後一妃,也就是婉容和文繡。
1922年12月1日淩晨,居住在紫禁城中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舉行結婚大典。30日夜間,滿蒙王公和遺老舊臣們就已齊集在宮內等候典禮。1日零時,溥儀穿著袍褂來到乾清宮,派載振,昭煦為正、副使,並派禦前侍衛衡永等8人隨行。同時命蒙古親王那彥圖、蒙古郡王貢桑諾爾布、載澤和溥信四個禦前大臣,在乾清宮照料一切。
一時,溥儀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到鳳輿裏邊,然後由載振押著出發。這頂鳳輿比普通轎子大得多,需16個人抬;轎頂塗金,正中有一隻很大的金鳳凰,鳳背上有一個小金頂;周圍有9隻小金鸞,嘴裏都銜著長長的黃絲穗子。轎圍是鵝黃色緞子底,上邊繡著藍色鳳凰,抱著紅色雙喜字,繡工極為精細。
迎娶儀仗隊出神武門,以大鼓100對及牛角號齊鳴。軍警憲機關派來騎、步兵2000多人壯威保護。迎親街道實行戒嚴,馬路兩邊人山人海。北洋政府及外籍人員來參觀者,每人發一銅質徽章才可通行。3時左右,皇後婉容登輿,由8名禦前侍衛執藏香在前引導,原班儀仗隊護送,經東華門,把皇後迎入乾清宮。婉容皇後下輿,溥儀揭下她的蓋頭,一同走上喜床,吃“子孫餑餑”,窗外有一個官員用滿語高聲念誦祝詞。宮內另擺下“合巹宴”,有豬羊叉、金銀酒、金銀膳等。溥儀夫婦隻坐一坐就離開了。隨後新後又要向東南方坐帳,與溥儀一同吃“長壽麵”。婚禮第一天的儀禮結束。
3日上午,舉行“受賀禮”。由於各國駐京使節通過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再三請求要到宮中向溥儀祝賀,遂成立招待處,由莊士敦、梁敦彥任總招待。在景運門外臨時搭起了兩座大席棚,由北京飯店定購了豐盛的冷食、糕點和法國香檳酒。另外,還準備了100餘台二人肩輿,供他們來往乘坐。乾清宮外,仍照元旦那樣陳列著靜鞭和各種樂器,搭一個大牌坊,上麵掛著各色彩綢。上午十時,大批駐華使節來到東暖閣,向穿龍袍褂、戴珠冠的溥儀和穿旗袍、梳兩把頭的婉容行鞠躬禮,溥儀夫婦隻是微微點頭,表示答禮。
接見了外國使節,溥儀又坐上寶座,接見黎元洪大總統的致賀專使黃開文。黃開文退出,又接見北洋政府文武大員和各省軍閥的代表40多人。另外,還接見張作霖的代表張景惠以及曹錕、吳佩孚等人的代表,禮畢,請他們吃飯、看戲。接著又鳴鞭、奏樂,人數眾多且不少特地從各省趕來的滿蒙王公、舊臣遺老向溥儀行三跪九叩禮。典禮結束,所有的駐華使節、王公舊臣和遺老遺少等等,一齊來到景運門外那兩座大席棚內,大吃大嚼起來,100多張大圓桌全被擠滿,嘈雜喧笑,一片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