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4章 見證曆史變遷的末代君王——清宣統帝溥儀(6)(2 / 3)

這位“皇帝”也挨過餓。6歲時有一次吃栗子過多病倒了。有一個多月時間,愚昧的太後隻許他吃糊米粥。溥儀喊餓,因太後有令,無人敢給他加餐,以致他有一次一邊喂魚一邊把喂魚的饅頭塞進嘴裏。還有一次王府送來貢品,溥儀衝上去打開食盒搶一隻醬肘子,下口就咬,被太監奪走。

溥儀和太妃們飲用的茶,是“吳肇祥”茶店專為宮裏熏製的,大約40兩銀子一斤。溥儀用的水是從西郊運來的“玉泉水”,一輛插著小黃旗的毛驢車,每天走專門為它啟閉的西直門去拉水,這是乾隆帝留下的傳統。

穿的也同樣考究,從紗到皮毛,隻要那個時代有的、最優質的,皇帝都要享用。而且種類齊全,從最薄的紗到最厚的紗,從最短的珍珠毛,到灰鼠、銀灰、天馬、貂皮,隨著氣候變化而更換。和飯菜大量做而不吃一樣,衣服也是做而不穿。溥儀說:“後妃有分例,皇帝卻毫無限製,而且一年到頭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穿新的。”“四執事庫”太監專門負責給溥儀取換衣服,什麼時候,什麼節日慶典,穿什麼有定例,按單子改換,如:袍褂一年更換28件,從正月十九的青白嵌皮袍褂,換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這種衣著,華貴無比,但溥儀本人沒有選擇的自由。至於是否舒適方便他有一段訴說:“皇帝那一身衣服穿起來可麻煩了,鞋子上也有珠子,走起來叮叮當當的。鞋底有厚有薄,最厚的有三四寸高罷,難走極了。”

正月十三是溥儀的生日。這一天溥儀要在乾清宮接受中華民國大總統派來的專使祝壽。

祝壽儀式按清廷接見外使辦理。溥儀坐在乾清宮寶座上,下邊兩側站著佩刀的侍衛。桌上放一個黃色匣子,內盛答辭。專使讀完“大中華民國大總統向大清大皇帝問好”之類的祝辭之後,清宮內務府大臣紹英拿出匣中答辭,宣讀一遍交溥儀,專使鞠躬退出,禮成。有一年,袁世凱派來祝壽的專使蔭昌,因為蔭昌原是宣統年間陸軍部尚書,所以正式儀式結束後,又行了三跪九叩首禮,口稱代表自己向皇上祝壽。

民國四年(1915年),按祖製,端康太妃等下諭為小溥儀擇萬年吉地(陵寢所在地),找來風水先生在西陵、泰東陵附近選定墓穴。這年溥儀還不滿10歲。

第二次登基

民國六年(1917年)七月一日,溥儀第二次登極當皇帝,這年溥儀剛滿11歲。複辟,和他的一切生活起居諸事一樣,別人怎樣說,就怎樣做,連說什麼話,怎樣說,都是別人(師傅)教的。雖不能說全無個人意誌,喜怒哀樂尚屬於他個人,但政治大事,他絕無自主之權,亦無自主之能。

這次複辟是由中華民國的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張勳一手導演的,康有為也幫了不少忙。

張勳(1854~1923年),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他始終不承認民國政府,一直留著辮子,他的部隊也都和他一樣留著辮子,他被稱作“辮帥”,他的軍隊也被叫作“辮子軍”。

張勳早年的時候參加過中法戰爭,是個偏將,後來就升成參將,再後來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就一直跟著袁世凱。1913年,他因率軍鎮壓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凱提拔為長江巡閱使,統率2萬軍隊駐紮在徐州一帶。1916年袁世凱稱帝敗亡後,北京政府大總統是黎元洪,國務總理為段祺瑞。他們之間矛盾重重,被稱為府院之爭。民國六年圍繞著對德宣戰問題,府院之爭不可開交,政局動蕩不已。張勳遂乘機聯絡前清遺老遺少及保皇黨人康有為等,積極為複辟作準備。

正好此時黎元洪、段祺瑞都拉攏張勳。張勳拖之再三,最後決定應黎元洪之請,用調停時局的名義北上。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國會問題,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爭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職務。段到天津後,即策動北洋各省督軍在徐州集會示威。會後,一些省宣布獨立,不承認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張勳入京調解。

張勳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帶領3000軍隊於6月14日入京。張勳進京以後就去叩見當時住在紫禁城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7年6月30日晚,張勳進入清宮,召開“禦前會議”,張勳對宣統說了複辟的意思,宣統皇帝當時隻有十幾歲,他回答說年齡小,恐怕難當大任,張勳就說當年康熙8歲登極,也不照樣做了一番事業嘛,宣統就說那就勉為其難吧。深夜,張勳派兵占據火車站、郵電局等要地,同時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

7月1日淩晨,張勳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領康有為等群黨,擁12歲的溥儀登極。當天發布八道上諭,把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恢複清末官製,封官受爵: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式、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王士珍、張鎮芳、雷震春、薩鎮冰、朱家寶、詹天佑、沈曾植、勞乃宣、李盛鐸、貢桑諾爾布為外務、參謀、度支、陸軍、海軍、民政、郵船、傳、學、法、農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還任命了各部尚書和督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