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召開上述公開會議和簽署公開協定以外,雙方代表還在私下裏進行了秘密商談,並草簽了一份重要文件,主要內容為:確定共和政體;優待清皇室;先推翻清政府者為大總統。
但是,在袁世凱為自己即將成為大總統而甚感得意之時,十一月初八南方十七省代表卻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消息傳到北京,袁先是“十分惱怒”,繼而又“極為喪氣”。十四日,袁世凱致電唐紹儀,要求他辭去代表之職,概不承認以前所簽的各種文件,和談事項由他自己和伍廷芳直接電商。十七日他致電伍廷芳,質問“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南北和談陷入了僵局。二十八日,孫中山致電伍廷芳轉告袁世凱說:“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張謇、汪精衛、楊士琦等人唯恐袁錯過機會,不斷地敦促袁世凱下定決心力促清帝退位。袁世凱在得到孫中山的明確保證之後,下定了決心,立命袁克定、梁士詒致電唐紹儀轉告伍廷芳:事在必行,義無返顧。但不能由我一個人向清帝提出退位的請求。已將斯旨,指示北洋諸鎮將及駐外專使,旅滬疆吏,令聯銜勸幼帝退位,一舉而大局可定。另擬優待皇室條件,征求南方同意。自此之後,和議中的國民會議問題一變而為清帝退位問題,於是,袁世凱開始進行逼宮。清政府的終結時刻就要到來了。
清帝退位
袁世凱在大總統職位在望之時,開始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1月16日,他率領全體閣員上奏,要求皇太後和皇上立即召集皇族開會,決定是否實行共和製。袁世凱非常狡猾,他在去紫禁城養心殿見隆裕太後呈遞奏折時,裝著很傷心的樣子,往紅氈墊上一跪,雙肩聳動,鼻子抽泣,滿麵是淚,哽咽著哭訴。表麵上,他是個清王朝的大忠臣,暗地裏,他的親信趙秉鈞、梁士詒等卻在逼宮。
與此同時,北洋將領段祺瑞等人,又在袁世凱指使下,發表聯名通電,要求清王朝立即同意共和,否則將帶兵攻入北京。所有這些,把清帝推得離退位越來越近。
1月30日,隆裕太後再度召開禦前會議,已經沒有哪個王公親貴敢公開反對清帝退位了。載灃、奕等人都認為,“官軍既無鬥誌,不若遜位全終,猶得優遇”。隆裕太後見局勢已經無法挽回,隻好於2月3日,讓袁世凱全權負責,與南京政府討論優待退位條件,經幾番修訂之後,終於達成《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共8款:第一,清帝退位後,其尊號仍存不廢。第二,民國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第三,皇室歲費400萬兩,由民國供給。第四,暫居故宮,日後移頤和園。第五,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第六,其原有私產由民國特別保護。第七,原禁衛軍歸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第八,另還商定了待遇皇族四條和待遇各族七條規定。2月11日,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例。
2月12日,隆裕太後頒布懿旨,清帝溥儀辭位,賦予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的權力,命其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並由外務部照會各國公使。6歲的小皇帝溥儀由隆裕太後帶著於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儀禮。清朝延續時間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算起是297年,自清世祖入關算起是268年,至此成為曆史。
紫禁城裏的小朝廷
皇室優待條件
宣統退位後,清皇室的原班人馬仍住在紫禁城裏,除了沒有全國統治權外,一切生活起居製度禮儀原封不動,被稱為“關門小朝廷”,溥儀也就是“關門小皇帝”。
沒有多久,人們發現“關門小朝廷”的種種行為與民國統治權、民國法律製度不合節拍,乃至與之相左。由此引起社會上議論紛紛,表示質疑和不滿,參政院於是提出批評和建議,北京政府派內務總長朱啟鈐、司法總長章宗祥與清室內務府交涉,於民國三年(1914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製定了7條“善後辦法”:
“茲為鞏固清皇室安全,依據參政院建議策,聲明優待條件議定善後辦法如左:
一、清皇室應尊重中華民國國家統治權,除優待條件特有規定外,凡一切行為與現行法令抵觸者,概行度止。
二、清皇室對於政府文書及其他履行公權、私權之文書契約,通用民國紀年,不適用舊曆及舊時年號。
三、大清皇帝諭告及一切賞賜,但行於宗族家庭及其屬下人等,其對於官民贈給,以物品為限,所有賜諡及其他榮典,概行廢止。
清皇室所屬機關對於人民不得用公文告示及一切行政處分。
清皇室如為民事上或商事上法律行為,非依釋行法令辦理,不能認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