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見證曆史變遷的末代君王——清宣統帝溥儀(3)(1 / 3)

十一月十一日,戴鴻慈、端方偕熊希齡等自北京啟程,於當天到達天津,與袁世凱“密為布置”,至十一月二十日,才到達上海。二十三日,戴、端自上海乘船赴美。十二月二十九日,兩大臣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隨後由美方派員引導他們參觀各地,戴、端等所到之處,耳目一新,對資本主義美國的富裕,深感“歎畏”。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二十二日,戴鴻慈、端方一行離美赴歐,途經英、法,稍事停留,於二月十三日,一行人到達德國柏林。在德國,兩大臣共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考察,對德國“氣象森嚴,規矩整肅”,兵備強盛,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月二十三日,戴、端自德啟程,訪問丹麥(二十四日)、瑞典(二十八日)、挪威(四月初三)三國。四月初十,戴等開始對德聯邦的薩克森、巴延兩國進行了為時五天的考察,對兩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六日,戴一行抵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考察曆時一周。對奧匈帝國的軍備生產、國民教育、國力強盛,都極力讚賞。

四月二十日,戴等啟程赴俄,二十六日,到達俄都聖彼得堡。在俄期間,考察人員對沙皇重整軍備及籌備立憲的情況極為關注。戴還會見了前財政大臣維特,談及俄國立憲的情況。

閏四月初四,戴鴻慈一行離俄赴荷蘭考察,初六日抵荷京海牙。戴氏等由俄至荷,又有了新的認識。他奏稱:荷國乃一小國,“不及中國一大府,卻是世界強國”,科學發達,“為各國公推”;工商進步,“燦然可睹”。同月十六日,戴、端一行離荷前往瑞士、意大利考察。三十日,戴、端乘德國呂爾波號輪船自意大利返國。

載澤、尚其亨、李盛鐸一行,比戴鴻慈等兩大臣晚了4天才離開北京,但卻比戴一行人提前3天出洋考察。二十二日,載澤等抵日本神戶,二十六日到達名古屋,二十八日至東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二十日,載澤、李、尚離日前往美,二十六日到達美國。二十日離美赴歐。二十八日到達英國,三月二十五日離英赴法,四月十六日,複自法赴英。不久又由英國赴比利時。閏四月十九日,載澤、尚其亨自比利時乘法輪返國。五月二十一日,載澤、尚其亨等一行回抵上海,六月初三返回北京。

戴鴻慈、端方一行於六月初一回到上海。十二日,端方、戴鴻慈自上海向各省總督去電,商議立憲日期。十七日,端、戴等由滬至津,二十一日返抵北京。至此,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結束。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初三和二十一日,考察政治大臣載澤、端方等,先後返京,他們把考察情形向清廷做了詳細彙報,並提出立憲的主張。六月中、下旬至七月初,清廷頻繁召見出國考察大臣,其中端方被三次召見,載澤二次召對,並召見戴、尚二人各一次。四大臣召對時,“皆痛陳中國不立憲之害,及立憲之利”。兩宮聽了之後很是震動,但因“初無成見”,複令“詳晰指陳”。六月十九日,袁世凱奏稱目前形勢危急,請趕緊實行立憲,袁世凱提出了十大主張。即昭大信,宜親詣太廟,昭告立憲;舉人才;振國勢;融滿漢;行賞罰;明黨派;建政府,采用內閣合議製;設資政院,州縣設議事會,省設谘議局;辦地方自治;行普及教育。在這一年,慈禧在召見曹汝霖時,就立憲問題與他進行了長談。慈禧問:“日本的憲法是什麼宗旨?”曹汝霖回答說:“因德國憲法君權比較重,故日本憲法的宗旨是取法德國的。”問:“聽說他們國會裏有黨派,常常發生爭吵。”答:“是的……臣在日本時,適逢對俄開戰問題,國會各派爭得不可開交。後來開禦前會議,天皇決定宣戰,兩黨即一致主戰,團結起來了。”慈禧聽了,歎了一口氣說:“唉!咱們就壞在不能團結!”曹答:“以臣愚見,若是立了憲法,開了國會,就能團結。”慈禧高聲問道:

“有了憲法、國會,即可團結嗎?”曹答:“臣以為隻要有一個中心就會出現團結局麵,立了憲,上下都應照憲法行事,這就是立法的中心。”慈禧聽了,若有所思,不再說話。

七月初六,慈禧決定派載灃、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及袁世凱,就立憲之事舉行專門會議討論。初八,第一次會議召開,首先對出國考察大臣的條陳奏折進行審閱,但因有的奏折極長,等將這些文件全部看完,天已黑了,並沒有進行實質的討論就散了會。

初九,第二次會議在外務部召開。會上,眾人就是否舉行立憲爭得不可開交。擁護立憲者依次為奕匡、徐世昌、張百熙、袁世凱;反對立憲者依次為孫家鼐、榮慶、鐵良;有條件地支持立憲者為瞿鴻、載灃。

《欽定憲法大綱》頒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正式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但清廷確立的原則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並特別強調當前“規製未備,民智未開”,所以要“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根據進度,再來確定最後實行立憲的期限”。清廷決定首先要改革官製,逐步厘訂法律、廣興教育、整頓武備、普設巡警,為實行立憲做好“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