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澤、善耆等人也向載灃提出建議,除掉袁世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十一日,清政府發布上諭,以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為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載灃一夥本來打算嚴懲袁世凱,後經張之洞等人勸以“主幼時危,未可遽戮重臣動搖社稷”,以致激生他變,才改為開缺回籍。
罷黜袁世凱後,袁的黨羽也被相繼貶職。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郵傳部尚書陳璧以部員冒濫、開支糜費、有負委任被交部嚴議,很快就被撤職;同月,徐世昌由東三省總督改任郵傳部尚書,其原職由錫良接任。到任後,錫良馬上嚴參北洋骨幹、黑龍江布政使倪嗣衝,得旨革職;二月,民政部侍郎趙秉鈞被迫休致,交出京師警務大權;十二月,唐紹儀被迫“乞休”,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撤掉鐵路總局長、號稱“北洋財神”的梁士詒的職務。
由於袁世凱經營多年,“尚侍督撫,均屬其私”,並不能很快一掃而淨,在大力掃蕩袁黨的同時,載灃又竭力將軍權收攏在皇室親貴手中。載灃監國後不久,即下令設立禁衛軍,以毓朗、載濤、鐵良為訓練大臣,並強調“此次禁衛軍專歸監國攝政王自為統轄調遣”。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諭令籌備海軍,派載澤、善耆、鐵良等專門管理此事。五月,又發布上諭,明定皇帝為“大清帝國統帥海陸軍大元帥”,在皇帝親政前,由攝政王代理一切,海軍大臣由載洵擔任。此後又諭設軍諮處,由載濤、毓朗負責。按其暫行章程規定,凡“關涉國防用兵一切命令計劃”都是由軍諮處擬定,再由皇帝(實際是載灃)裁定後交由陸、海軍部“欽遵辦理”,軍諮處成為淩駕於陸、海軍部之上,直接由載灃控製的機構。
通過這一係列安排,皇室親貴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軍事權力。
鹹、同以降,清政府中地方督撫的權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直督、鄂督、江督等督撫,不僅對一方軍政與大權加以控製,而且因辦理部分外交,又與西方列強關係密切。載灃對於這種情況也很擔心,把他們看成是對清政府統治的一種威脅。他除了在漢族督撫出缺時多以滿族人代替外,還從製度上削弱地方督撫的軍權與財權。清政府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公布了《清理財政章程》,於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各省設清理財政局,必須將財政收支準確數目按季呈報度支部,並由度支部派出監理官二人“督同清理”,從而把各省財政置於中央朝廷的監督和控製之下。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督辦鹽政處設立,以載澤兼任督辦大臣,將督撫鹽務稅款的稽收權完全收歸中央。由載濤、毓朗把持的軍諮處幾次擬派員到各省“督理軍務”,這主要是考慮收回督撫的軍權。宣統二年(1910年)冬,清政府又諭令撤銷各省督撫所兼的陸軍部尚書或侍郎銜。各省督撫對載灃的這些政策表示強烈的不滿,在財政、地方軍政、鹽務等問題上,地方督撫或聯銜電駁,或上書婉勸,函電頻頻,使載灃幾次受挫。
載灃罷黜袁世凱和集權皇族親貴、排斥漢族地主官僚的行為表明,滿漢地主階級內部已有了很深的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迅速表麵化、激烈化。北洋集團雖然一時受挫,但因其“內有慶親王為之應,外有楊士驤濟其財,仍然固結如舊”,袁世凱以養病為名,實際上卻暗中遙控指揮黨羽,繼續影響朝局。一些漢族地主官僚害怕失去自己的勢力,受清政府的排斥,開始積極附和立憲運動。即是滿族貴族中也有人因載灃等人的行為表示極度地不滿。朝政在載灃兄弟及奕、毓朗等人的把持下,更為腐敗。這種局勢相應又刺激著立憲運動更為積極,使得革命潮流一天比一天高漲。載灃為首的皇室親貴企圖以集權來支撐即將坍塌的封建大廈,結果相反使自己陷入困境,加速了滅亡。
皇族內閣與預備立憲
皇族內閣
宣統二年(1910年)底,立憲派發動的國會請願活動達到了高潮。參加這次請願活動的不僅有各省諮議局和資政院,還有地方督撫等封疆大吏。是年九月二十三日,由東三省總督錫良領銜,十八名總督、巡撫、將軍、都統聯名奏請朝廷,要求“立即組織內閣,特頒明詔以明年設國會”。對立憲派的請求清政府可以不予理睬,但對督撫們的籲請卻不能不重視。於是,在諭令請願代表“即日散歸”的同時,清政府又發布上諭:“著縮改於宣統五年實行開設議院,先確定官製,提前頒布試辦,預即組織內閣。”並說:“此次縮定期限,係采取各督撫等奏章,又由王大臣等悉心謀議,請旨定奪,洵應即作為確定年限,一經宣布,萬不能再議更張。”
清廷在立憲派的堅請之下答應設立責任內閣,保守派官員對此甚為恐慌,他們擔心內閣會造成對皇權的侵奪。學部丞參上行走柯紹上奏稱:“君主立憲雖有命令之權,政柄既已下移,將並其命令之權亦移之。今使內閣大臣代負責任,萬一主權稍替,有鷹揚跋扈之臣專吾政柄,密布腹心於各部大臣,在上下議院結黨營私,此私憂過計者一。”大學堂總監
劉廷琛在奏折中說:“凡各部院大臣、各省督撫皆由總理大臣保證,一切奏章先達內閣,由總理入奏請旨,內閣掌理天下大事。總理得人,尤不改其公忠之誌,萬一總理巧取時譽,久執威權,而若說其中不會出現王莽、曹操之流,臣實不敢信也。”他向清廷政府建議“嚴厲懲處幾個外省封疆大吏中的貪汙者,以震動天下耳目。而於應辦新政,擇要實行,擾民苛斂,酌量停罷。辦一事必擇一任事之人,不稍摻私意於其間”。清政府迫於立憲派與外省督撫的壓力,還不敢接受被劉廷琛自稱為“上策”的這個建議,但皇室親貴們對於權臣竊柄極為忌諱,他們擔心設內閣、議院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這一情況。如何避免“鼎祚潛移”“王綱解紐”,以保君上大權,就成為設立責任內閣時王公親貴們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