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因人成事的短命皇上——清穆宗同治帝(1)(3 / 3)

剛宣讀完畢,恰逢載垣、端華進宮上朝,見奕等王大臣竟在殿內,非常詫異,大聲質問:“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奕答道:“有詔。”載垣、端華就更摸不著頭腦了,毫不客氣地責備兩宮太後不該召見奕等人。太後大怒,立即傳下另外一道諭旨,奕當場宣示:“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問,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載垣、端華聽罷如墜雲霧之中,厲聲斥問:“我輩未入,詔從何來?”奕不與理會,一聲令下,一群侍衛將其拿下,押到宗人府看管起來。

兩宮太後又以小皇帝的名義,火速發出密旨,命令正在回京路上監視肅順的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相機擒拿肅順,押解回京,交宗人府聽候議罪。此時,護送靈柩的肅順才行至密雲縣。監視他的仁壽、奕接到馳送而來的密旨,連夜率兵趕去,在臥室中將其拿獲。肅順這才如夢方醒,跳罵道:“悔不該早治此婢!”押至宗人府,碰見載垣、端華二人,肅順怒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無可奈何,答道:“事已至此,還說什麼!”

這樣,慈禧和奕集團經過緊密的配合和周密的部署,取得了政變的成功。

十月初一日,命恭親王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隨之,軍機大臣文祥奏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初三日,大行皇帝梓宮至京。初五日,從大學士周祖培疏言“怡親王載垣等擬定‘祺祥’年號,意義重複,請更正”,詔改“祺祥”為“同治”。“同治”含義可做四種詮釋:一是兩宮同治,二是兩宮與親貴同治,三是兩宮與載淳同治,四是兩宮、載淳與親貴同治。

十月初六(11月8日),恭親王奕等人公布八大臣八條罪狀,而後,扔下兩條白絹,令載垣、端華自盡。肅順則被無帷小車押赴刑場處決,在通往刑場的大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群中有人高喊道:“肅順,也有今天啦!”於是人們紛紛以瓦礫泥土擲之,肅順白白胖胖的麵目很快就模糊不可辨別了。此人是條硬漢,行刑之前一路破口大罵,刑場上不肯下跪,劊子手用刀柄敲斷他的兩條腿,方才跪下。接著,奕等王大臣會議提出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人革職,發配新疆效力。

慈禧和奕進一步肅清餘黨,將陳孚恩、黃宗漢、劉昆、成琦、德克律太等人革職,將太監杜雙奎、袁添喜、王慶喜等發往邊遠地區充官兵奴仆。

此外,慈禧和奕非常清醒地知道,肅順、載垣、端華掌權多年,其黨羽遍布六部九卿,至於依附逢迎、巴結討好者,在京師內外文武百官中,更是大有人在,但如果一一追究,廣為株連,勢必弄得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不利於籠絡人心,穩定政局。為此,慈禧、奕在處死載垣、端華、肅順之後,連下三道上諭,宣布既往不咎之意,但內含肅殺之氣,意在告誡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不得抗拒垂簾,否則肅順等人前車俱在,必將嚴懲不貸。

初九日,載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二十六日,禮親王世鐸上《垂簾章程》。兩宮太後懿旨:依議。於是,皇太後垂簾聽政之舉,輿論已經造成,章程亦已製定。

二十九日,軍機處將所查抄的肅順家產賬目及其來往書信,全部當眾銷毀。至此,人心大定。

十一月初一日,同治奉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禦養心殿垂簾聽政。垂簾聽政之所設在大內養心殿東間,同治帝禦座後設一黃幔(初為黃屏),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並坐其後。恭親王奕立於左,醇親王奕立於右。引見大臣時,吏部堂官遞綠頭箋,恭親王奕接後,呈放在禦案上。皇太後垂簾聽政,這在中國曆史上實屬空前絕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同治帝就失去了家庭生活的樂趣,成為他母親手中的一個傀儡和工具。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兩太後垂簾的情況下虛坐龍椅的傀儡皇帝,最後隻親政了1年。

這次政變,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其時,“辛酉政變”的三個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後25歲,慈禧皇太後27歲,恭親王奕30歲。

毫無國君風範

不愛學習的皇帝

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帝在熱河駕崩,身後僅留下一子載淳。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兩宮皇太後掌握了實際權力,在恭親王奕的支持下,搞起了“垂簾聽政”。

大清國的最高權力,就落在了兩個婦人之手。

幼稚無知的同治,懵懵懂懂被抬上了九五至尊的寶座,接受文武百官王公大臣的三跪九叩,山呼萬歲。其實他什麼也不懂,所有的軍國大事,都由坐在身後的兩位太後說了算,他也隻是裝裝樣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到弘德殿讀書。

清代皇子的教育是極為嚴格的,可是同治卻是個例外。由於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而兩位母親又整日忙於國事無暇他顧,因此同治自小就和一幫太監宮女廝混在一起,正是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本來少年心性,貪玩好動,又沒有得到嚴格的管教,同治逐漸養成了懶散不好讀書的惡習。在清朝的所有皇帝中,他恐怕是唯一一個不愛學習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