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載淳
屬相:龍(1856年)
年號:同治
在位:1861~1874年
享年:19歲(1856~1874年)
廟號:穆宗
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陵寢:惠陵(清東陵)
配偶:5人,皇後阿魯特氏
子女:無
繼位人:載湉(光緒)
帝王小傳
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鹹豐皇帝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鹹豐帝病危,召禦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代寫朱諭,立載淳為皇太子,並命上述大臣讚襄政務。載淳生母那拉氏和鈕祜祿氏尊為皇太後。第二天鹹豐帝去世,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祺祥,他是清朝第十任皇帝。
同治一直受製於慈禧太後,沒有什麼作為,直到同治十二年方才親政,真正獨立執掌大權的時間僅一年有餘,次年病卒,年19歲,廟號“穆宗”。同治皇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在“孤兒寡母”執政下,圖強新政,重用漢臣,取得了一係列的文治武功。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係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雖然這些事情實際上與同治皇帝沒有太大關係,但是當時社會還算安定,出現了短暫的“同治中興”局麵。
青史語錄。
“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剗平,中外乂安。非夫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何以臻茲?
洎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
——《清史稿·穆宗本紀》
辛酉宮變,太後垂簾
密謀奪權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駕崩了。他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禦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讚襄政務大臣,八大臣控製了政局。三、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禦賞”和“同道堂”
印章。十八日,大行皇帝入殮後,以同治皇帝名義,尊孝貞皇後為皇太後即母後皇太後,尊號為慈安太後;尊懿貴妃為孝欽皇太後即聖母皇太後,尊號為慈禧太後。
鹹豐死後,年僅5歲的載淳繼位,擬年號“祺祥”。可是,這個年號尚未正式啟用,清廷內部就發生了一件重大的奪權鬥爭,這個鬥爭影響了小皇帝載淳的一生。
治喪期間,慈安太後住在東六宮的鍾粹宮,後來被稱為“東太後”;慈禧太後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被稱為“西太後”。八月初一日,恭親王奕獲準趕到承德避暑山莊叩謁鹹豐的梓宮,同兩宮太後會麵約2個小時。然後,奕在熱河滯留6天,盡量在肅順等人麵前表現出平和的姿態,麻痹了顧命大臣。
奕一回到北京,立即暗中緊鑼密鼓地為政變做各種準備,尤其加緊做好軍事布置。
初五日,醇郡王奕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實際的軍事權力。初六日,禦史董元醇上請太後權理朝政、簡親王一二人輔弼的奏折。十一日,就禦史董元醇奏折所請,兩宮太後召見八大臣。肅順等以鹹豐遺詔和祖製無皇太後垂簾聽政故事,擬旨駁斥。兩宮太後與八位讚襄政務大臣激烈辯論。八大臣“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肅順恣意咆哮,小皇帝嚇得尿了褲子。兩宮太後不讓,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相持愈日,卒如所擬。八大臣想先答應兩宮太後,把難題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說。
當時,清廷的嫡係武裝共有兩支,分別控製在僧格林沁和勝保手中,他們都與肅順嫌隙甚深,鹹豐帝死後都無條件地站在皇太後和奕的一邊。鹹豐帝一死,勝保即自行帶兵回京,經與奕密商之後,勝保在下達諭旨不許各地統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後,於八月初七日赴熱河祭奠鹹豐帝,並乘機在京畿一帶和北京、熱河之間沿途布防。奕還以太後命令示步軍統領、神機營都統和前鋒、護軍統領,以把這些京城武裝控製起來,為己所用。在此之前,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早已不顧當時的政治體製,一再堅持奏折必書“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字樣,公然與肅順等人對抗,表示自己堅定擁護皇太後的立場。
有了勝保、僧格林沁的武力作強大的後盾,奕等人謀劃的政變已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然而,此時肅順等人卻全然不知自己已成他人刀俎之上的魚肉,依然得意忘形。
自以為顧命製度既符合祖宗家法,又為大行皇帝遺詔所定,其合法性已不容置疑。奕則一再以軟弱謙卑之態麻痹肅順等人,肅順等人果然上當,毫無察覺。同時奕通過心腹曹毓瑛的通風報信,對熱河那邊的風吹草動了如指掌。曹毓瑛本是肅順的心腹,被肅順任為軍機處領班章京,參與機要。後因鹹豐帝擬增一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按序理應曹毓瑛擔任,但是肅順卻安排了焦佑瀛。曹毓瑛明表謙讓,卻心懷怨恨。後見肅順等人與奕集團有矛盾,其權位難保長久,於是改換門庭,投靠奕,現在正是他立功和向奕表示忠心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