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12)(1 / 3)

順天鄉試案還沒有結束,九年(1859年),又發生了戶部鈔票局案。清廷為支付日益龐大的軍費,在加強稅收、鑄造大錢的同時,還印行5種麵值的戶部官票和8種麵值的大清寶鈔,並招商設立乾字官號4個,宇字官號5個。官僚於是趁機與商人勾結,采取各種手法,大肆貪汙。鹹豐七年禦史張某就指出:“宇字官號,積弊叢生。”接任戶部尚書不久的肅順,也覺察到“宇字五號欠款與官錢總局存檔不符,奏請究治”。結果查出貪汙巨額贓款,先後抄沒官吏商人各數十家,株連數百人,其中還有倉場侍郎崇綸這樣的大官僚。

八年、九年(1858年、1859年)中,連續發生三大案,前兩案嚴懲包括兩個大學士在內的大小官僚,後一案雖隻有個別大官僚受到懲處,但涉及的人又非常多。這對長期腐敗又被姑息的官僚,甚至於對於一般士大夫,不能不是極大的震動。讚賞擁護者當然有許多人,但認為太嚴的人,害怕出現第四、第五……大案,因而力圖加以阻止者更大有人在。

禦史朱夢元就上奏說:“陛下求治太銳,不免操之已蹙;除弊太急,不無過為已甚。”鹹豐帝立即反駁:“朕執兩用中,毫無偏倚。”近來諸事苟且,即如現辦戶部鈔票局一案,如對大官僚副主考程庭桂,鹹豐帝因其子在同案被處死,就免死發軍台。更沒有株連柏葰等人家屬,抄沒其家產。同順治帝時此類案件相比,懲罰是較輕的。

議論紛起的另一原因是肅順在三案中的作用及其為人。當時,以至於到清末,發表議論的人誇大肅順的作用,有的甚至說柏葰被判了死刑,“上意猶未決,肅順即奪朱筆代書之”,這是有違當時常理的編造。在三大案中,特別是前兩案中,肅順不過是在迎合皇帝。

但肅順不僅並不廉謹守法,在科舉考試中也有舞弊行為,而且,確有借案樹威、打擊同僚的私心。他因與柏葰有隙,一定要置之死地的傳聞,雖然缺乏證據,但對翁心存一而再、再而三地緊追不放,卻有據可查。肅順由於以親貴驟掌大權,再加上粗疏不學,遇事不免張揚,“惡常熟(翁心存)之異己,至眾詬於署庭”。其實他對彭蘊章、周祖培也有類似情況,甚至對參加殿試的士人,也如對待奴婢般頤指氣使。

翁、彭、周三人是鹹豐後期位高望重的大臣,其中彭為會試正考官兩次,周則早在道光二十五(1845年)年就為會試副考官,鹹豐二年(1852年)又為主考官,所謂“衡文最久,門生遍天下”。翁試差雖不及二人,但聲望並不遜色,“尤粹然儒者,進退可觀”,有眾心所歸的“人望”。而肅順竟施以連續露骨的打擊,這不能不引起官僚的不安和議論,把本來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吏治整頓,變為統治集團爭奪權力的鬥爭,從而使鹹豐帝心情更糟。

同時,這樣的整頓,雖然對吏治有所補救,如懲處柏葰等人之後,科舉考試舞弊現象就大為減少。但由於起步較晚,鹹豐十年(1860年)有英法聯軍入侵的幹擾,吏治的整頓既沒有能在京內堅持下去,更沒有能在全國大力推行,以致鹹豐末年的吏治,除了湘軍集團大員為督撫的兩湖、四川、安徽等有較大好轉外,其他各省依然如故。

火燒圓明園

鹹豐十年(1860年),清王朝內憂外患,危機不斷。

從三月起,太平天國一路攻克杭州,回援天京,搗毀江南大營,接著又東征常州、蘇州,至五月又占領了鬆江府城,隨時準備進攻上海。各地反清起義也接連不斷。

國際方麵,英法聯軍陸續抵達中國沿海,其中英軍有軍艦79艘,陸軍約2萬餘人,雇運輸船126艘;法軍有軍艦40艘,陸軍7600餘人。在西方殖民主義擴張史上,集中如此龐大規模的兵力亦屬罕見。英、法公使及海陸軍司令在上海製訂了詳細的軍事行動計劃,侵略軍先後占領舟山、大連、芝罘,並霸占上海、舟山為轉運兵站;他們以大連、芝罘為前進的根據地,對渤海灣進行封鎖。至五月,英法聯軍集結完畢:英軍把700艘軍艦開入渤海,在大連駐紮陸軍1.1萬餘人;法國軍艦已大部進入渤海,在芝罘駐紮6700餘名陸軍。

初八,英、法兩國政府向歐美各國發出通告,宣布開始對中國宣戰。

英法聯軍強大的陣營嚇壞了清政府。管理對外事務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何桂清,於是堅持反對對外開戰,多次上奏請和。太平軍進常州時,他嚇得趕緊逃往上海,並聯絡英、法等國,欲借英法聯軍兵力幫助圍剿太平軍。他上奏稱:如今東南要害均被太平軍占據,蘇省無一兵一卒,全境空虛。要求鹹豐帝趕快和英、法簽訂和議,以借他們的兵力平定叛亂。盡管何桂清因兵敗而被革職,何桂清的請求亦被鹹豐帝駁回,但其繼任者薛煥仍奉行何桂清的政策,蘇淞太道吳煦更是多方打探,進行求和求援。在這批官員的要求下,英、法公使拋開與清政府開戰的事實,竟單方麵宣布保衛上海,維護商業,並從部隊中抽調英軍1030人、法軍600餘人,駐紮在上海。由此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現象,英、法兩國已同清政府開戰,但在上海地區卻與清朝地方政府進行軍事合作,為了不同的利益,他們卻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