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8)(2 / 3)

“亞羅號”是一艘劃艇,鹹豐四年(1854年)在內地造成。它的設計者是中國人蘇亞成,該劃艇綜合了中西合璧的樣式。後賣給居住在香港的中國人方亞明。鹹豐五年(1855年)八月十七日,該船在香港殖民政府注冊,取得了為期一年的執照,並雇傭一名愛爾蘭人為船長,但水手全都是中國人。到“亞羅號”事件發生時,其執照已過期12天,按法理,已不再受香港政府保護,但英國官員卻對清政府隱瞞了實情。更為重要的是,“亞羅號”是一條海盜船,也是一條走私船。多次在海上進行搶劫、走私活動。澳門政府曾經發現這條船的海盜活動,並想把它扣留下來,但它卻僥幸逃脫了。清水師官兵正是得到了幾天前在海上被劫商人的舉報,才檢查並扣押這條船的。被捕的12人中,有兩名是臭名昭著的海匪。

按照英國的航海慣例,船舶進港停靠後,須降下國旗,等到離港時再升起。當清朝水師官兵上船搜查時,該船的船長正在另一條船上用早餐,該船也未做任何開航前的準備。

也就是說,此時船上若升起國旗,那隻能是意味著水手們反叛船長,準備潛逃了。清水師官兵說搜查這條船時並沒有見到船上升有國旗,但該船船長一口咬定他在遠處看見了扯下國旗的全過程。作為海盜船的船長,他的證詞又疑問叢生,破綻百出。

退一步來講,即使“亞羅號”的執照尚未過期,即使“亞羅號”從事的不是走私和海盜活動,即使清水師官員扯下了英國國旗,中英之間的如此微小的糾紛,通過協商也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巴夏禮、包令卻一味擴大事態,乘機訛詐,用包令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能在混水中摸一些魚”。九月十二日,即事件發生的兩天之後,葉名琛答應釋放水手九人,並將獲犯送到英領事館,但巴夏禮百般挑剔,拒不接受。十四日,巴夏禮根據包令的訓令,提出兩天內釋放人犯、賠禮道歉的無理要求。葉名琛拒絕。十八日,包令照會葉名琛:如果你們不盡快答應我們的條件,彌補你們的錯誤,那麼休怪我們命令我國水師攻城,將和約中沒有答應的入城、租地等事項變成事實。此處所謂“和約缺陷”,就是中英長期交涉的入城、租地等事項。二十三日,巴夏禮限葉名琛24小時內承認其條件,否則攻城。葉名琛答應釋放水手10人。次日,葉名琛答應釋放全部水手,但因本國水師並未將船上的英國國旗扯下,所以不答應賠禮道歉一項。於是,包令即將事務移交英駐東印度及中國區艦隊司令西馬縻各厘手中,令其進攻廣州。亞羅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了。

九月二十五日,西馬縻各厘率英艦三艘,突然闖入珠江,越過虎門,攻占廣州東郊的獵德等炮台。葉名琛此時正在閱看武鄉試,聞訊後說:“肯定不會有事的,傍晚時他們自會離開。”下令水師戰船後撤,並不準放炮還擊入侵的英國軍艦,言畢繼續閱看騎馬射箭。

二十六日,英軍攻占南郊鳳凰岡等處炮台,葉名琛仍不動聲色,繼續閱看武鄉試。二十七日,英軍占領海珠炮台、商館等處,兵臨廣州城下,葉名琛這才下令中斷中外貿易,企圖以此製裁英國。二十九日,西馬縻各厘照會葉名琛,提出入城要求,葉名琛沒有給他答複。

惱羞成怒的西馬縻各厘下令於當日下午炮轟兩廣總督衙署。署內兵役逃匿一空,而葉名琛端坐二堂,毫無懼色,發布告示:要求廣州軍民齊心協力、痛加剿捕,不論是誰,殺死一名英軍可以得到30元賞銀。三十日,英軍炮轟新城城牆,到傍晚的時候,城牆就轟塌一缺口,葉名琛仍不為所動。十月初一下午,100多名英軍攻入新城。葉名琛於當日上午因去文廟燒香,聽到新城被英軍攻入的消息後,暫時躲避在新城的巡撫衙署。當日晚,西馬縻各厘因兵力不足,無法占據廣州,不得不從城內撤兵。此後,英軍連續炮擊廣州,並三次照會葉名琛,仍舊提出道歉、入城等無理要求,葉名琛在三次回複中照樣加以拒絕。初九,西馬縻各厘照會葉名琛,表示斷絕兩國友好關係,並於十三日攻毀獵德炮台,十五、十六日攻占虎門各炮台。二十日,英國公使包令前往廣州,要求進城與葉名琛會見,被葉名琛一口拒絕。

與前一次戰爭相比,葉名琛這次的舉動可以說是擅權自專。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現是,他不但很少向鹹豐帝請示,甚至不及時報告廣州所發生的重大情況。遠在京城的鹹豐帝,當時並不知道廣州發生了什麼事情,仍把注重力集中在到上海談判修約的美國公使身上。遲至十一月十七日,也就是“亞羅號”事件發生兩個多月後,鹹豐帝才收到葉名琛關於“亞羅號”事件的奏折。葉名琛和當年鴉片戰爭時的楊芳、奕山一樣,在奏折中隱瞞吃了敗仗,隻說是自己這一方打勝了。他謊稱擊退英軍進攻,斃傷英軍400餘名,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