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8)(3 / 3)

調集兩萬多名水陸兵勇就足夠堵截剿滅英軍了。在此錯誤情報的影響下,鹹豐帝自然無法作出正確的決策,他命令葉名琛:如果英國連吃敗仗之後,自己知道不該惹禍而前來要求停止戰事的話,你隻要想方設法控製他們的行動,消除爭端就行了。如果他們仍然任意胡作非為,你萬萬不可遷就他們,和他們議和,不要像耆英等人那樣做出遷就議和的誤國的下策,以致開啟他們向朝廷要求權利的禍端。鹹豐帝認為葉名琛熟悉英國的情況,一定有駕馭他們的辦法,下令讓他相機行事。當年在鴉片戰爭中因彈劾琦善私許香港而名噪一時的怡良,此時任兩江總督,他通過上海這一窗口了解了廣東戰爭,但困葉名琛為鹹豐帝寵臣,不敢說明實際情況,隻是將廣東戰況委婉地在奏折中說明。鹹豐帝全然不信,讓怡良不要被眼前情況所迷惑。

葉名琛如此辦理,一方麵是因為遍及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浪潮,使朝廷忙得沒有喘息之機,無兵無餉又無主見,地方官上奏往往不能奏效,反會獲罪,隱藏實情不報或謊報軍情已成為地方官的常情;另一方麵是因為葉名琛自以為抓住了英軍的老底,隻不過是借“亞羅號”事件來進入廣州城,英軍的進攻隻不過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軍行動的重演。反對入城是葉名琛起家的根本,他絕不可能輕易讓英軍進入廣州城。於是,他采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老方法,以斷絕通商、興辦團練來對付英國,使自己不致重蹈二十七年耆英在英國兵威下屈服的覆轍。他認為,包令、巴夏禮不過是虛張聲勢,恫嚇一下而已。西馬縻各厘的幾艘軍艦能量有限,隻要清軍能夠堅持到底,英方必無計可施,自然會撤退。因此,盡管英方的炮彈和照會紛紛交過來,葉名琛仍不為所動。“鎮靜”成為他對時局的態度和對策了。

廣州附近的水陸戰事,雖是英軍常占上風,然而英國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長期作戰,所以常處在打打停停的狀態。西馬縻各厘於十二月先從商館把軍隊撤到南郊鳳凰岡,又從鳳凰岡再退出珠江。葉名琛以為其“鎮靜”的計策產生了作用,得意洋洋,於七年(1857年)正月上奏,說在水陸戰中都打了勝仗,現在英軍的情況處於不利地位。鹹豐帝對此深信不疑,諭令葉名琛:如果英軍首領自知理虧,對所犯的罪行表示悔恨,要求議和並不再提起進城的事的話,你隻可答應他們的請求,消除兵端,但不可遷就他們,以免他們故態複萌,肆意要挾我大清國答應他們的過分要求。戰場上受挫的清王朝,此時竟幻想並等待著英國的求和!朝廷的決策與廣東的實際,完全南轅北轍。而鹹豐帝不準“遷就”的諭旨,也使葉名琛隻能硬著頭皮撐到底。三月,葉名琛第三次向鹹豐帝謊報勝利。此後,他幹脆連報都不報了。鹹豐帝在北京等得心焦,於五月下旨,令葉名琛將近況詳細並全部奏報上來,以便令他放心。而在此時,一百艘廣東水師船和雇來的紅單船在珠江上被17艘英艦打得大敗,廣州外圍炮台紛紛被英軍占領,廣州城實際上已經處於內江無戰船、外圍無炮台、孤城困守的局麵,而葉名琛的第四次奏折,仍然不據實報告。主管對外事務的欽差大臣葉名琛,正是用欺瞞蒙蔽鹹豐帝的辦法,成為清政府對外政策的決策人,使清王朝在完全不知情之中,再次卷入於大規模的戰爭。

亞羅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嚴格來說,它還不是中英兩國之間的全麵戰爭,而隻是廣東清軍與香港英軍的較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但是隨著衝突的升級,全麵戰爭也隨之爆發了。

英法聯軍攻陷廣州

“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之後,英國政府全力支持包令、巴夏禮的戰爭行動,並準備調遣軍隊,擴大戰爭。此時的英國首相,正是鴉片戰爭時期任外相的巴麥尊。他一直主張武裝侵略中國,擴大英國在華利益。但是英國議會中許多人有不同的意見。鹹豐七年(1857年)二月,上院一議員提出一項議案,譴責英國在華官員擅用武力,經過辯論,這項議案以110票比146票被上院否決。巴麥尊政府以36票的優勢獲勝。此時,下院一議員也提出了類似的議案,表決時以263票比247票得以通過。根據英國的政治製度,政府的重大決策被下院否決後,或者是政府總理辭職另組政府,或者是解散下院重新大選。巴麥尊在下院議案通過後的第二天,宣布解散下院。結果,巴麥尊一派在重新選舉中獲得大勝。

二月底,英國政府派額爾金伯爵為辦理對華交涉的高級專使,準備對華正式用兵,並與法國、美國頻頻聯絡,準備聯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