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崇儉倡廉的平庸皇帝——清宣宗道光帝(5)(3 / 3)

並再次稱讚陶澍於淮北試行票鹽製的優越性,說:

該臣要振作精神,在萬般困苦中,勉力為之。鹽務已漸有起色,要盡心報國,不要迷惑於那些流言蜚語。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3年考績之後,道光帝表揚的八位大臣中,又有兩江總督陶澍,稱他辦事十分用心,兩淮鹽務漸漸有了起色。十五年(1835年)正月,陶澍入覲,道光帝特地賜禦書“印心石屋”匾額。此次,陶澍迫於物議,又提出設鹽政以專責成,道光帝不依,仍舊表示支持、信賴陶澍改革鹽務,降旨道:陶澍德才兼備,任勞任怨,對鹽務大加整頓,精心治理,終於使鹽務有了起色,不愧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從此“倚畀愈專”,放心地將兩江重地交與陶澍治理。陶澍不負重任,為清廷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道光帝追念陶澍“實心任事,不避嫌怨”,諡文毅,晉太子太保。

清朝自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庸俗之輩占據高位,加上政治腐敗,士林凋蕪,自然人才萎靡。相比之下陶澍應該算是比較出色的了,他籌海運,改鹽票,都獲得極大成功,並且還曾致力於治理運河河道工程,為清王朝的國計民生立下了汗馬功勞。陶澍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功,除個人因素外,外部環境也為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如嘉、道二帝都深切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特別是道光帝對他始終如一地信任與重用;當時朝廷上下籠罩在經世致用的氛圍中,陶澍與身邊集聚的有誌於革故鼎新的重要人物及思想家,如賀長齡、魏源等,互相激勵,益己益人,成為一個具有勃勃生機的團體。

陶澍的改革及其成就,雖然隻限於江南一地,但陶澍,以及賀長齡、魏源等麵向現實,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研究關涉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重視變革,誌在匡時救國,所造成的影響,為積習已久沉悶腐敗的清朝社會帶來一些清新的風氣。此後,進步的思想家、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彙聚於“經世致用”旗幟之下,這種研究實際問題,經世致用的風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號召力,在中國曆史上舉足輕重。

嘉道年間的三大政務

漕運

漕糧是清政府向地方上征收的實物田賦,每年大約有四百萬石經由運河輸送京師。清朝統治者把漕糧看成是天朝生存的支柱,既不得任意減少征收的數額,更不得任意改變運輸的辦法。然而,天下無百年不弊之法,漕運中的消耗大得驚人,百弊叢生。首先,是運河依賴黃河接濟,而黃河積弊已深,運河反受其累,嘉慶朝既已不可收拾。當時朝中大臣裏就有人認識到:近年來運河變淺受阻,主要是由屢次漫口造成的,而漫口是由黃水倒灌造成的,倒灌又是由黃河墊高造成的,所以說運河不是造成積病的原因,而是受害之地。

其次,腐敗的吏治嚴重地危害著漕運。當時已有人指出漕運中的貪汙腐敗,開始於乾隆中期,嘉慶年間更加嚴重,道光時已非常難治了。漕米來自南方數省,從征集到運輸,至最後由京師通州倉庫人員驗收,自始至終必須給各個層次各個方麵各個部門的人員不斷打點。

如在征收漕糧時,便有各州縣“私收折色,及刁生劣監收攬包交”,又有“倉蠹作奸,攙和滋弊”。而各州縣也有很多客觀上的問題,比如糧倉少而糧多,難以保管,難免造成米色不純。運軍借口糧不純,趁機勒索州縣,“逐船挑剔,不肯收兌,致糧戶無厫輸納,因之滋事。運軍乘機恣索,或所索未遂,船竟開行,累州縣以隨幫交兌之苦”。運丁和運弁的頭目即尖丁,尖丁長年混跡於各江各海,都是一些流氓無賴。及至“漕米兌竣,運弁應給通關。

通關出自尖丁……尖丁索費州縣,不遂其欲,則勒關不與,使州縣枉罹遲延處分。運軍運弁狼狽為奸,州縣惟恐誤兌,勢不得不浮收勒折以供其求”。州縣太多貪官汙吏,米色很難精心選擇,漕運之敗壞,難以根治。百姓交納漕糧苦於被勒索,辦漕人員又苦於運軍運弁的刁難。運軍運弁也有難言之苦衷,他們運糧、交糧要經曆一道又一道難關,“如漕船到通,倉院、糧廳、戶部雲南司等處投文,每船需費十金,由保家包送,保家另索三金。又有走部,代之聚斂。至於過壩,則有委員舊規,伍長常例,上斛下蕩等費,每船又需十餘金。交倉,則有倉官常例,並收糧衙署官辦書吏種種需索,又費數十金。此抵通之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