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連遭朝野上下強烈反對,便不再堅持前議,反而以自己甫奉嘉慶帝梓宮回京,因心緒煩亂,又是剛剛親政,對於天下吏治民生的情況不太熟悉,表達了自己的清白與自責。繼而他又表彰反對查陋規的孫玉廷、汪廷珍、蔣攸銛、湯金釗等官員,對他們大力提拔,予以重用。
整飭吏治
作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道光帝為了龐大的清政府能夠長治久安,亟需整飭吏治。
他曾歎息,我的好地方,怎能聽憑人們任意踐踏呢?但另一方麵,他無法也不敢與那些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者對著幹。麵對積弊叢生的腐敗吏治,道光帝轉而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並取得了一些進展。他撰寫《禦製人臣儆心錄》,指斥地方官到位時先不問地方的利弊,卻先問油水多少,一切公事先委派給幕友、書役,營私舞弊,積習已久,不足為訓。因此他要求各大員多加勸導,振奮精神,使知道羞愧的人勉力,自然可以挽回損失。道光帝在委托張集馨查看四川、西藏之間的驛站時說:“四川界接西藏,文報尤為要緊,近來驛站馬匹,多不足額,汝在省辦事,固不能無故出省,即路過點查,亦恐查驗不出。文氣一點兒地說,州縣一聞驗馬,早已挹彼注茲;俗氣一點兒地說,早已東挪西掩。汝即委員抽空查看,委員回省也是欺飾。我倒有一定主見:你們沒有必要查點,如果遇到文報遲延時就參奏一二員,他們自然會有害怕的。”顯然,道光帝洞曉下有對策,上下相蒙,積重難返,無奈之餘也隻好退而求其次,警告一下,使官吏們有所收斂而已。
道光帝的政績之一是裁減冗員。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帝已當政十餘年,具備了豐富的應變能力和統治經驗。這時發生了徐寅第案,他曾收受賄賂二千四百兩紋銀的壽禮。
道光帝得知後,決定嚴辦此案。因兵部尚書鬆筠曾任直隸總督,且為徐寅第的頂頭上司,又與其案有牽連,故道光帝在下旨追查、嚴辦徐寅第的同時,將鬆筠罷職,並宣諭裁減冗員。許多官員濫竽充數,在任期間無事可辦,一切公用都是從民間搜刮得來,如果多設一個官職,老百姓反而要受這個官的牽累。因徐寅第案事實俱在,道光帝以此為借口,令裁冗員,眾人無異議,結果,直隸自通判以下裁去二十餘員,廣東、江南、陝甘、江西、雲貴、湖南、浙江、福建各省皆規模不等地裁汰冗員。雖然此外尚有力不能達到的地方,但畢竟觸動了全國並獲得了相當的成功。
支持陶澍
道光帝鑒於清朝國運衰微,下詔求治與改革,他的見解是同當時的社會思潮有關係的。
當時,朝野上下,許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變通的迫切性,要求改革成為了一種迫切的呼聲,道光帝亦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曾叮囑新選翰林張集馨:你在家應當讀一些經世之書。文酒之會,是翰林中的陋習,應當檢點。可見,他對經世之說持讚許態度。道光帝在求治過程中,陶澍最受寵愛。陶澍是道光初年在政治上脫穎而出的封疆大臣。當時安徽庫款虧空嚴重,賬目混亂不堪,清查五次,都未得到明確的答案,陶澍在道光元年(1821年)任安徽布政使,鉤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等項一一開列,將30年的糊塗賬,一一澄清。道光帝對陶澍的這一政績十分滿意,陶澍自此平步青雲,並在道光三年(1823年)被提升為安徽巡撫。次年,漕運受阻,道光帝命兩江總督、漕運總督,江蘇、浙江巡撫等議海運。不料,這些官員拘泥於陳規陋習,借口海運“窒礙難行”,卻花費120萬兩帑款疏通舊運道,結果毫無成效。道光帝勃然大怒,降調處分了兩江總督等四位封疆大吏,改派琦善為兩江總督,陶澍為江蘇巡撫,再次商議海運辦法。陶澍在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到任,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即投入到籌劃海運中。加之朝廷上主持政務的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英和積極支持陶澍改革海運。因此,當年底,海運計劃就由道光帝正式批準,並於道光六年(1826年)一舉而獲成功。道光帝極為寬慰,發布諭旨褒獎陶澍,稱:去年因河務阻滯,於是各位大臣要求試行海運,因為是首創,辦理困難,辦事大臣竭誠用力,所以賞陶澍戴花翎。道光十年(1830年),又提升陶澍為兩江總督。年底,陶澍開始從事鹽務治理。道光帝派戶部尚書王鼎到江蘇視察,王鼎亦支持陶澍的主張,提出裁兩淮鹽政,鹽務歸總督管理,以便事權歸一。道光帝批準了王鼎的建議與陶澍的改革方案,於是陶澍大權在握。此後,淮北開始改行鹽票,並取得試行成功。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月,道光帝下旨鼓勵陶澍:該臣身受重恩,應任勞任怨。朕期望鹽務有所好轉,所以加以勉力,希望能夠成功。從此,凡陶澍提出的有關鹽務的建議,道光帝無不立即照準實行。陶澍在淮北實行鹽務改革時,損害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益,一些被裁革的不法總商對鹽政改革進行破壞,製造流言蜚語,唆使朝中禦史彈劾陶澍。揚州還有人在當地印製的紙牌上繪一桃樹,另繪一個人作砍伐桃樹狀,通過這種卑鄙的方式加害侮辱陶澍。陶澍將此事上奏朝廷,同時提出“恐誤全局,請易專管為兼管,以順物情”。道光帝沒有受流言左右,反而明確支持陶澍在淮北改鹽票的舉措。針對陶澍上奏之事,道光帝發布上諭,稱:這些人的舉動令人發指,然而為國家為天下出力的大臣,可以棄之不顧,盡心報國,不要有什麼後顧之憂,那些人會繩之以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