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慶帝終於開始親政。他采取一係列措施,改革弊端,整頓吏治。首先,罷黜了奸相和珅,並鏟除了他的勢力。這樣,和珅及其親信控製、指揮鎮壓白蓮教起義軍務的局麵打破了。其次,任用勒保為經略大臣,節製川楚陝豫甘五省軍務,撤換了無能的將領,懲辦了貪官。在軍事上,推行“堅壁清野”與“剿撫兼施”
的策略。
起義軍方麵也吸取了前一段時間固守山寨從而始終被動挨打的教訓,采用流動作戰的戰略,與清軍迂回作戰,並在戰鬥中逐漸恢複元氣。一批新的將領在戰鬥中逐漸成長起來,增加了起義軍的戰鬥力。
嘉慶四年(1799年)上半年,起義軍主要在川東、川北和陝楚邊境三個戰場與清軍進行戰鬥。他們流動作戰,飄忽不定,被動挨打的局麵逐漸扭轉過來,而清軍方麵則毫無辦法。嘉慶皇帝大為惱火,遷怒於勒保,下令革去勒保五省經略大臣之職,由額勒登保繼任,以德楞泰為參讚大臣。
額勒登保上任後,主要采取了兩項打擊起義軍的策略。一是引誘起義軍主動出老林地區,再圍堵到川北,集中加以消滅;二是加緊推行堅壁清野,截斷起義軍的糧食供給與人員補充。這兩項策略在嘉慶五年(1800年)明顯起到了作用,極大地打擊了起義軍的力量。
從嘉慶五年(1800年)下半年起,白蓮教起義由盛轉衰逐漸敗亡下去。
嘉慶六年(1801年)下半年以後,殘存的起義軍隻有龍紹周、苟文明、王國賢、戴仕傑、曾芝秀、辛聰、冉學勝等股,寨堡較少的萬山老林成了他們唯一的活動範圍,人數大為減少,隻有2.4萬餘人。
嘉慶七年(1802年)以後,形勢對起義軍越發不利。雖然年初曾經幾次小勝清軍,但衰敗的局勢已無法逆轉。六月樊人傑兵敗於湖北竹山、房縣一帶,在馬鹿坪,被清軍從三麵圍困,加上大雨不斷,山洪暴泄,最後力竭,全部溺水犧牲。七月,苟文明被圍困於陝西寧陝廳花石岩,拚力作戰,最後力竭跳崖犧牲。九月,襄陽藍號戴仕傑戰死於湖北興山縣施家溝。同月,東鄉白號湯思蛟在四川東鄉縣芝包口被俘。十二月,清軍統帥額勒登保等向朝廷上奏稱“大功戡定”。嘉慶帝聞奏下詔曰:“三省蕩平,上終先帝髦期未竟之誌,祭告裕陵,宣示中外”,“從此海寓敉寧,升平永慶”。
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額勒登保、德楞泰等再次上奏報稱“三省肅清,官兵凱旋”,並先後都回京慶祝剿亂成功,同時裁撤了大量協助清軍作戰的鄉勇。“每人以銀五錢繳刀矛,銀二兩資回籍”。鄉勇們無家可歸,“多勃鬱山澤間”,被起義軍拉攏過來,加入到與清軍作戰的行列中來。起義軍將領苟文潤就曾率領一支由遺散鄉勇組成的隊伍,並彙合了巴山老林中剩餘的起義部隊,在西鄉將清軍副將朱槐擊斃。
起義軍餘部盡管人數很少,又是分散作戰,以致清政府在三省一直“不得解嚴”。起義軍餘部,一直與清軍堅持戰鬥,直到嘉慶九年,苟文潤、苟朝九戰死,清朝政府才算最終鎮壓下去了這場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白蓮教大起義。
嘉慶元年(1796年)爆發的白蓮教大起義,前後與清軍作戰九年,四川、陝西、湖北、甘肅、河南五省都卷入到這場起義中來。清廷為了鎮壓這次起義,從全國16個省抽調了大批兵力。九年中,起義軍擊斃的提督、總兵以下軍官四百多人,其中20多人都是提、鎮大員,耗用軍費2億兩之巨,與當時清朝政府四年的全部財政收入不相上下,盡管起義最終失敗了,但也使清王朝從此由盛轉衰,逐漸敗亡。
嘉慶皇帝遇刺案
清廷入關後統治中國260餘年,自順治至宣統,先後共10位皇帝,其中,有兩位皇帝遭遇到刺客的刺殺,那就是雍正帝和嘉慶帝。如果說,雍正遇刺,究竟有沒有發生過,屬不屬實,證據不足,很難判斷,已成疑案的話,那麼,嘉慶帝遇刺則是千真萬確,鐵案如山,嘉慶帝盡管並未受傷,然而,從當時奏章檔案看,嘉慶帝遇刺原因,仍是一團迷霧,難以分清。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從圓明園上馬,帶著隨從、侍衛,進入了神武門(今故宮博物院門)後下馬換乘禦轎,一切都顯得很平靜,沒有任何征兆,加上此處已是皇宮禁地,跟班侍衛們都未提防。突然,從神武門西廂房南牆衝出一條大漢,朝嘉慶帝所乘禦轎直撲過來。事出倉促,侍衛及近駕的人們都沒注意到這位大漢。一時間,那人已奔至近前,皇帝的隨從及侍衛這才注意到,大漢手裏握著一把短刀,麵露殺機。跟在嘉慶轎旁的定親王綿恩立即感到事情不妙,迎麵上前阻攔。豈知,那人來勢極為凶猛,舉刀便刺,綿恩衣袖被紮破,未能攔住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