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1795年),各地的白蓮教首領聚會於湖北,對當時的形勢經過一番討論分析之後,一致認定起義的時機已經到來了,遂商定於嘉慶元年(1796年)四月十七日各地同時發動起義。但由於湖北宜都、枝江的白蓮教徒,對清軍的濫殺無辜、肆意追捕已經忍無可忍,於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張正謨、聶傑人率領眾多窮苦百姓提前舉行了起義,長陽、長樂、東湖、當陽等地的白蓮教徒一呼百應。三月,王聰兒、姚之富、王廷詔等聚眾萬人,在襄陽地區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並力克竹山、保康、來國等地。繼湖北首先扛起反清大旗、擂響反清戰鼓後,四川的白蓮教也把起義的大旗高高扛起,徐天德在達州帶領白蓮教徒,殺死當地的貪官汙吏,宣布起義之後,十幾天之內就有一萬多人聚集在他的旗下供其指揮。隨後,東鄉(今宣漢)的冷天祿、巴州(今巴中)的羅其清、大平(今萬源)的龍紹周、大寧(今巫溪)的陳崇德等,都相繼率白蓮教徒和當地人民群眾揭竿而起。起義雖然比約定的時間提早進行,但當時各地民眾已經忍無可忍,不堪忍受清王朝的奴役,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因此起義大旗剛一舉起,各地老百姓立即群起響應,使反抗鬥爭如燎原之火迅速擴散。
起義軍的壯大
此時,乾隆皇帝已經當上了太上皇,在得到南方諸省起義造反的奏報後,立即製定剿滅計劃,進行軍事部署:命令都統永保,侍衛舒亮、鄂輝,集結陝西、廣西、山東五千兵力,進行圍剿。但起義的熊熊烈火愈撲愈熾,此起彼伏,清軍遂采取分兵合圍的辦法,由永保、恒瑞對付竹山、保康義軍;畢沅、舒亮包圍當陽、遠安、東湖義軍;惠齡、富誌那圍剿枝江、宜都義軍;鄂輝盯住襄陽、榖城、均州、光化義軍;四川總督孫士毅剿殺酉陽、來鳳義軍。
在各地起義軍中,襄陽義軍聲勢最為浩大,王聰兒、姚之富、劉之協等人便成了四方義軍的領袖人物。因此,他們幾個人成了清政府的特別關注對象。清軍屯集重兵,企圖進剿襄陽義軍。乾隆皇帝下令明亮、鄂輝趕赴襄陽,命直隸提督慶成、山西總兵德齡各率二千兵丁來彙合,又把在湖廣、河南的蒙古竊馬謫犯,補充到清軍中去,以加強清軍的力量。
清軍大隊人馬逼近襄陽,來勢洶洶,王聰兒、姚之富等率義軍在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下,使得清軍的圍攻破產了。五月,起義軍分兩路,向孝感進發,六月,起義軍設埋伏於孝感,襲擊清軍,殺死參將傅成明。七月,他們又在鍾祥衝破清軍的圍堵,分兵攻棗陽。
十一月,王聰兒又率領義軍渡過劉農河,逼近穀城、光化,在鄧縣魏家集圍困了前來鎮壓義軍的河南巡撫景安,清軍潰不成軍。各路義軍配合調動,清兵疲於奔命,清政府想以重兵一舉殲滅湖北義軍的企圖宣告破產。
在四川,清政府派總督英善、成都將軍勒禮善前去鎮壓達州、東鄉義軍。英善分派遊擊尚維嶽、都司清福等在娘娘廟和東鄉天星橋紮營。達州的徐天德率領白蓮教先分兵攻打天星橋,後親自率領主力夜襲娘娘廟,清軍被全部殲滅。到十月份,達州起義軍的勢力已蔓延到了東鄉、太平、新寧等州縣,一次又一次打敗了為清軍助陣的地主武裝,沉重打擊了清軍的士氣。後來一支陝西的清軍前來救援,兩部合駐在老營灣。在這裏,清軍用樹木、竹條等編成圍牆,又挖了一道壕溝於牆外,準備死守。起義軍經過一番商議後,決定火攻老營灣,發起攻擊之後,向敵營內投擲火球,然後用長繩飛鉤扒倒竹木牆,這樣清軍城破,一番激戰之後,全殲了由總兵袁國璜、何元卿率領的守敵。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徐天德、冷天祿、王三槐等攻陷東鄉。在南坎場、金峨寺兩次激戰中使清軍遭到重創。不久,達州和東鄉兩支起義軍彙集到一起,掀起了四川白蓮教起義的高潮。
為了同四川起義軍互相配合、協同作戰,湖北襄陽義軍決定向四川挺進。嘉慶二年(1797年)初,王聰兒等率領義軍,分中、西、北三路進入河南。入河南後,采取迂回戰術,敵進我退,不與清軍正麵接觸,忽分忽合,牽製清軍。不久,三路義軍在漢陰會師,又通過紫陽,奪船渡過漢水,瓦解了敵軍的堵截,於六月份進入四川。當時徐天德率領的達州義軍在東鄉附近的白秀山遭德楞泰率領的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攻,剛剛進入到四川的襄陽義軍及時趕到救援。他們分成黃、白、藍三隊,前麵是步兵,後麵是騎兵,突然出現在山梁,山上達州義軍得到援助,士氣大振,山上山下夾擊,清軍腹背受敵,被迫撤退。
兩支起義主力勝利會師。
會師之後,各地領導人對義軍進行整編。以地區為單位統一分編為黃、藍、青、白等號,設營於各號,作為基本的戰鬥單位。還設有掌櫃、元帥、先鋒、總兵等各級指揮人員。
整編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密切了各支起義隊伍之間的聯係。
起義失敗
起義軍會師東鄉,勢力大為增強。清朝統治者得知後,極為恐懼,立即召集大隊軍馬,從三個方向進逼,企圖圍困起義軍於東秀。王聰兒、姚之富為了避開敵人的銳氣,決定轉移各部義軍。嘉慶三年以後,由王聰兒等率領的襄陽義軍在川、陝等地展開遊擊戰。但清軍在川、陝機動作戰能力較強,義軍不但沒有給清軍造成任何威脅,反而遭到清軍圍堵,多次戰敗。義軍受挫之後,且戰且走,準備退到湖北。王聰兒率義軍行至湖北的三岔河,兩邊被險峻的山溝所阻,清兵從後邊追趕上來,前麵又被地方鄉勇堵住,義軍在前有阻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隻得退向兩邊的山梁,清兵與鄉勇蜂擁而上,義軍拚死奮戰,終因敵人勢眾,大部分將士戰死,隻剩王聰兒、姚之富等十幾人。最後他們不願意做俘虜,便登上山頂,跳崖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