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盛世巔峰的詩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4)(1 / 3)

最後,對“棄置”論進行嚴厲駁斥,堅持改土歸流的政策。黔東西南苗族聚居地,屬中國境內之領土,所謂“棄置”,絕不是等於讓它從中國分裂出去,而是對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割據勢力采取放任自流的辦法,放棄中央政府對它的行政管轄,從改土歸流倒退到土司製度之前的牽製政策,這顯然不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往。雍正目睹苗疆叛亂,後悔改土歸流,“以為從前原不應料理”,叛亂平定之後可以考慮“棄置”

問題,純屬因噎廢食之論,張照“棄置”論即來源於此。乾隆對張照“棄置”論的批駁,表明他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的決心,甚至比雍正更堅定。

乾隆帝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更換將領,懲辦失職官將。他一登上帝位就將張照撤下來,委任湖廣總督張廣泗為經略,“統領軍務”,自揚威將軍哈元生、副將軍董芳以下,全部都要聽從張“節製調遣”。他多次降諭,慰撫張廣泗,寄以厚望,授與大權。言及苗疆用兵事關重大,曆時日久,雖發誓盡全力平苗報恩,卻仍無任何頭緒。乾隆帝也多次下諭,指責張照擾亂軍務,副都禦史德希壽附合跟隨,貴州巡撫元展成撫綏不當,玩忽職守,輕視民命,文武不和,揚威將軍、貴州提督哈元生事先不能作防範,用兵時又猶疑觀望,籌謀無術,調度失宜,貽誤軍務,副將軍、湖廣提督董芳仗恃張照之勢,與哈元生狼狽為奸,僅以招撫為事,皆令革職拿解至京,嚴審定罪。乾隆的這一舉措,賞罰嚴明,對保證平定苗疆起了很大作用。

乾隆帝對剿撫之間的關係,作了明確的規定,禁止濫殺,力圖以“德”濟“威”。他於九月二十一日諭總理事務王大臣和辦理苗疆事務王大臣,多次指責官兵不該燒毀被迫脅從的苗寨,屠殺老幼,因為“若將脅從之苗寨概行焚毀,並誅其老弱子女,則益堅其抗拒之心,於剿撫機宜,殊為未協”,但若過分寬縱,“使逆苗並不畏威,兼不懷德,則亦非一勞永逸之計”。他於十一月十八日再諭總理事務王大臣和辦理苗疆事務王大臣,下令赦免投誠苗眾之罪,讓他們傳諭經略張廣泗,令其知曉聖諭:“除怙惡不悛者定行剿除,以彰國法,其餘若能聞詔投戈,輸誠悔過,當悉貰其罪,予以自新,務使邊宇安寧,百姓樂業,以副朕乂安海內,一視同仁之意。”這對勸說苗民降順,減緩限製官軍的濫殺,具有較大的影響。

在乾隆帝積極整頓軍務的正確方針指導下,經過張廣泗認真總結前麵八九個月戰爭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認為過去之失利,除了政治上文武不和、剿撫未定等因素外,軍事上最大的失策是“合生苗、熟苗為一”“分戰兵、守兵為二”,在戰場上用於征剿之兵太少,六省官兵數萬名,絕大多數用於“大路沿途密布”,“而用以攻剿之師,不過一二千人”,以致“東西奔救,顧此失彼”。他建議集中兵力,分化生苗熟苗,“直搗巢穴,殲渠魁,潰心腹”“渙其黨羽”“暫撫熟苗,責令繳凶繳械,以分生苗之勢”,而以“大兵三路同搗生苗逆巢”,使其無法互相救援,“則我力專而彼力分,以整擊散,一舉可滅”,然後再攻“從逆各熟苗”,這樣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徹底勝利了。

乾隆帝非常信任張廣泗,對他的奏請,完全批準,大力支持。張廣泗擁有軍政大權,號令統一,率領六省官兵,集中力量進行征剿,先分兵三路,攻上九股、下九股和清江下流各寨,所向披靡。乾隆元年(1736年)春,繼續分兵八路,剿滅抗拒苗寨,“罔不焚蕩鏟削”,隨即進攻牛皮大箐。此箐位於苗寨之中,長達百餘裏,北至丹江,西為都勻、八寨,東係清江、台拱,“危岩切雲,老樾蔽天,霧雨冥冥,泥潦蛇虺所國”,雖附近的苗徭,“亦無能悉其幽邃窮其荒阻者”,所以各處苗寨被攻下以後,苗人紛紛逃據其中,以為官兵絕對不可能到此,他們企圖待軍退後再出活動。張廣泗檄令諸軍分扼箐口,重重合圍,逐漸近逼,從四月至五月,官兵“犯瘴癘,冒榛莽,靡奧不搜,靡險不剔”,又許苗人自相斬捕除罪,因此,生苗“渠魁”全部被擒被殺,“俘馘萬計”,“其饑餓顛隕死岩穀間者,不可計數”。六月,張廣泗再次乘勝搜剿從亂熟苗,分首、次、脅從三等,直到秋天,先後毀除1200餘寨,赦免388寨,斬1.7萬餘人,俘2.5萬餘人,盡數鏟平苗寨叛亂,原來黃平等州縣逃到鄰近省份居住的漢民,陸續回到舊地。戰火紛飛,兵荒馬亂,連續折騰了一年多的苗疆,終於平定下來了。

治理苗疆

對苗疆地區的迅速平亂是乾隆帝即位以後的一大政績。乾隆帝對此當然感到十分高興,重賞有功官兵,厚賜銀米,晉張廣泗為貴州總督兼領貴州巡撫,授三等阿達哈哈番世職,並每年賞給養廉銀1.5萬兩。但是,他並沒有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而是在積極著手進行更為艱巨的工作。

征剿苗變,固非易舉,未必能穩操勝券,但是,以全國之力製一隅之地,遣派六省官軍對付數萬沒有任何訓練的苗民,隻要調度有方,總還是能夠辦得到的。可是要治理苗疆,使其今後不發生或少發生變亂,則是一件有長遠意義的大事,因而變得尤其艱難。雍正四年(1726年)起,為在苗區改土歸流,用兵五六載,剛剛收兵,即遍設州縣,委派官員,籌建兵營,征收賦稅,台拱上下九股數百苗寨即於雍正十年起事,圍攻大營,持續將近一年,才將其鎮壓下去,不久又發生了這次大的變亂。這兩次苗變表明,清廷必須采取正確措施,才能真正穩定苗疆,減少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