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大臣,弘曆又注意到了穩定內宮問題。八月二十五日,他對太監頒諭說,國家政策關係重大,不許妄行傳說。皇太後仁慈,撫愛朕躬,凡有所知,豈有不告之理?但市井傳說,多有舛誤。今後凡外間傳聞,無故向廷傳說者,即為背法,查出定行正法。“若太監略有放縱,許內務府總管先拿後奏。”這一諭旨是為了防止太監向內宮走遞朝廷信息,播弄是非,幹擾政局。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將泄露朱批的太監高雲從處以磔刑。
弘曆還降諭都統莽鵠立,命令他把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趕出西苑。上諭從為親者尊者諱角度出發,輕描淡寫地說他父親視張太虛等煉丹術為“遊戲消閑之具”,也知道這批人是“市井無賴之徒”,從未用過一藥。這位年青皇帝對煉丹術的鄙視與厭惡,表明他具有反對愚昧的可貴精神。
九月三日黎明,大駕鹵簿全設。弘曆先著素服向雍正帝梓宮行九拜禮。然後更換禮服,奉皇太後到永壽宮,亦行九拜禮。接著,至中和殿受內大臣和執事官行拜,再到太和殿即皇帝位,受親王以及文武百官、朝鮮等國使臣朝拜,頒詔天下,以明年為乾隆元年。
乾隆初政
以寬代嚴
雍正帝剛剛去世,乾隆就建立起了以他為核心,以鄂爾泰、張廷玉為輔佐的最高統治集團。當月即發布了雍正帝的一份遺詔,大意是說,施政的寬與嚴,要根據時代的不同而變化。從前人心淺薄,官吏營私,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現在皆知儆戒了,這樣,過去嚴敬的條例就可改得寬鬆一些。當初由寬改嚴者,也隻是一時之計,待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情恢複從前的約章。這份遺詔,實際上是在乾隆皇帝的指導下後來起草的,目的是闡述他的治國指導思想。隨後,乾隆帝不斷以自己的名義,發布其治政思想和主張。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初九,這位登上帝座才30多天的新君,便下諭給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張廷玉等總理事務王大臣,講述以寬代嚴之事。
在這道諭旨中,乾隆帝主要講了3個方麵的問題。一是肯定了皇祖康熙帝以寬治國方針的正確,認為這項方針使得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舉國上下一片歡樂景象。二是說明皇父雍正帝主嚴是出於形勢的需要,怕因為政策過寬而出現弊政,因而整飭綱紀,澄清吏治,目的還是為了“惠愛”赤子。究其用心,與康熙帝的寬大方針並不矛盾。第三點最為重要,是下達這一諭旨的主要目的之所在,即正式宣布以寬治國,詳細論證現在主寬的必要性,說主寬是因時製定,是以柔濟剛,相輔相成,與先皇之政並不衝突,要求總理事務王大臣認真體會其“寬大居心”和“用寬之意”,嚴明振作,使其能“常用其寬,而收寬之效”。
他認為康熙、雍正兩朝統治政策寬嚴不一。康熙朝以寬大為治,寬有餘而嚴不足,造成朝臣奉行不力,人們心性乖張,官吏不知公事,奸人不畏法度。雍正朝嚴猛為尚,嚴有餘而寬不足,致使政令繁苛,人們遇事緊張,每一件事都嚴令苛責,官吏人人自危,政治空氣極為緊張。有鑒於此,乾隆皇帝提出了他的治政指導思想,即以“執中兩用”為準則,“寬嚴互濟,交相為用”。他認為,為政之道,要不拘束於常法,應根據具體情況製定政策,即所謂“損益隨時”;要恩威並施,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即所謂“寬猛兩用”。
乾隆上台之後,麵臨著的是皇父雍正帝留下的因苛政而導致的緊張政治局麵,為了緩和這種極不正常的時局,乾隆對雍正的政策作了較大幅度的改變和調整,首先是全麵糾正前朝弊政,清理政治積案。
雍正生前,信奉佛道,熱衷於巫術,特別是到了晚年,對佛道的信仰已經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在宮內豢養了一大批道士,跟隨其左右,並責成專人為他煉長生不老的金丹妙藥。乾隆則認為這些道士都是騙子,十分痛恨,他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道士巫師們驅逐出宮,遣回原籍,痛罵為雍正帝燒煉丹藥的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實為“市井無賴之徒”。並警告被驅逐出宮的道士們,不許在外隨意議論、傳播宮中事情,如有發現“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
對全國各地的僧道,乾隆也加以全麵限製。下令嚴格審查僧人身份,毀禁僧人著述,禁止各地擅造寺院等。乾隆的舉措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讚同,特別是在宮中,反應尤其強烈,因為那些道士因雍正帝的寵信而飛揚拔扈,胡作非為,以宗教迷信幹擾政務,宮中大員們敢怒而不敢言,早已對這些道士恨之入骨。
清除僧道之後,乾隆即刻著手解決宗室內部的紛爭問題。雍正帝繼位,是經過與其眾多兄弟進行一番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激烈角逐,使用各種手段而得到的。他在爭奪皇位過程中和繼承皇位之後,對他的競爭對手——皇兄皇弟及宗室異己,進行了無情的排斥和嚴厲的打擊,或終身監禁,或削爵奪藩,或抄家流放,兄弟反目,家庭慘變,宗室內部矛盾重重。如何處理好皇族家政,對乾隆來說也是一次嚴峻考驗。他在即位一個多月之後,接連下達了數道關於處理宗室內部問題的諭旨。十月初八,在第一道諭旨中就提出允禩、允禟已獲罪而死,但將他們的子孫摒棄於宗牒之外,處理過重。初十,下令宗人府查清因罪而革退的宗室,分賜紅帶、紫帶,載入玉牒。事過兩天,許多被禁錮的王公宗室被釋放,不久又將僥幸活了下來的兩個最重要的政治犯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寬釋回家,並賜給他們爵位。在如此短的時間裏,乾隆結束了這場十幾年來懸而未決的公案,緊密地團結了宗室力量,增強了皇族內部的向心力,徹底解除了皇帝的“內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