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盛世巔峰的詩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2)(3 / 3)

互相矛盾的官方記載另外,清宮檔案的記載也大有問題。清朝的《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遵太後聖母諭旨,側福晉年氏封為貴妃,側福晉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該部知道。”

同一件事,成書於乾隆六年的《清世宗實錄》卷四卻在熹妃的記述上有了差異。其中寫道:“甲子(二月十四日),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

通過這兩則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等到乾隆帝登基後,檔案上才有了鈕祜祿氏的記載,而先前的“格格錢氏”莫名其妙地變成了“鈕祜祿氏”。

這兩份清廷檔案,對同一件事迥然不同的記載應如何解釋呢?有人認為:格格錢氏與格格鈕祜祿氏應該是一個人,因為都是同一天,奉太後懿旨受封為熹妃的,不可能是兩個人。但這是說不通的,如果是一個人,怎麼會寫成兩個人的名字。於是有人推理:由於雍正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的製度,起先並不知道誰是太子,因而也就沒有注意到子以母貴的問題。可能是乾隆帝登基後,他的母親總要一個高貴的出身吧,因此才將熹妃錢氏篡改為了鈕祜祿氏。有的學者更有創意性地猜想是“四品典儀淩柱”將錢氏認作了幹女兒,從而使錢氏有了一個高貴的姓氏和出身,這樣也就解決了身份與形式的難題。

出身貧寒的生母

與這種猜想近似,乾隆帝生母還有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由晚清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王運提出的。王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蕭順的家庭教師,了解到不少清廷掌故。

他指出,乾隆帝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在所著《湘綺樓文集》裏說:乾隆帝之母鈕祜祿氏家居承德城中,家裏很窮,雇不起仆人。七八歲的時候,她就跟著家裏人到了市麵上賣豆漿、酒以及各種飯食等謀生。後來開個小飯鋪,因為為人熱情,經營比較好,生意異常紅火。到十三四歲的時候,鈕祜祿氏到了北京,正好趕上選秀女,她就混到裏頭參加了選秀,結果就被選上了,再後來被分到雍親王府做了粗使丫頭。接著所說的雍親王得病,她精心侍奉,後為雍親王寵幸,生下了弘曆的說法與前麵所述一樣。

這些說法都表明乾隆帝生母鈕祜祿氏確實出身低微,並非多麼顯赫的大家閨秀。但是,清末民初的清朝遺老金梁等人寫文章認為,清宮選秀女是相當嚴格的,不可能讓承德這麼一個女孩子混到裏頭選了秀女,於是對這種說法持否定態度。

乾隆帝誕生於何處,生母究竟是誰確實充滿了疑竇。野史傳聞雖然不可信,但是按正史記載,《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與《清世宗實錄》上關於熹妃錢氏與鈕祜祿氏記載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自圓其說。其他的各種說法,雖然也有許多漏洞,但也並非全不可信。總之,乾隆帝的身世之謎,注定還要被繼續爭論下去。

乾隆登位

倉促登極,穩定大局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年僅58歲的雍正皇帝突然駕崩於圓明園,內宮一片哭聲,群臣一片慌亂。

鄂爾泰、張廷玉還算鎮定,趕忙跟允祿和允禮兩個人說:“因傳位大事,(雍正)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張廷玉《澄懷園主人自訂年譜》卷8)。不久,總管太監捧出黃封一函,內藏雍正十年藏於圓明園的朱筆親書傳位弘曆詔。張廷玉於燈下宣讀,弘曆跪拜受命之後宣布,“遵皇考遺旨,著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然後,雍正遺體夤夜運回宮中,當時朝廷一行的匆忙、皇親及百官的狼狽不用細說,隻從“倉卒中得宮廄駑馬乘之,幾至蹶踣”便可見一斑。

八月二十四日,弘曆頒布數道諭旨。其中一道是諭內外大臣旨,宣布自己將繼續處理先帝未竟之業,維護政策連續性,要求朝中大臣必須效忠自己,各級地方官處理事務應一如既往,不得欺慢。

還有一道是諭示總理事務王大臣莊親王允祿等人的,內容是關於鄂爾泰、張廷玉配享太廟問題。配享太廟對於封建官僚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弘曆宣布要將此事寫入皇考遺詔,等於以雍正遺詔作為最權威的兌現保證。這種超出常格的作法,目的在於拉攏這兩位滿漢大臣的領袖人物,並通過他們爭取整個官僚隊伍對自己效忠。鄂、張二人故作姿態,“屢行固辟”,謙讓一番,最後還是感激涕零地接受了。兩天後,鄂、張二人上奏,“不敢當輔政之名,請照例稱總理事務”。弘曆同意,降旨“凡宮門一切陳奏,先告知總理事務王大臣,再行進呈”(張廷玉《澄懷園主人自訂年譜》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