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蔣氏娶雍正帝公主之事,據考證,蔣溥先後有過三位夫人,其中第二位是個陳姓女子,但並非陳大倌或者陳元龍的女兒,隻是陳家的遠親,更與雍正帝毫不相幹。對於所謂的“公主樓”,史學家孟森曾專門前往當地進行了調查,結果當地人都說家鄉沒有什麼“公主樓”。
“解鈴還需係鈴人”,我們看看把乾隆帝是海寧陳家之子的故事寫得最深入人心,影響最大的金庸先生是怎麼說的。金庸先生曾坦誠地告訴讀者:《書劍恩仇錄》中所謂的乾隆帝的弟弟“陳家洛這人物是我的杜撰”,他還明確聲明:“曆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帝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後金庸還俏皮地說:“曆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無可厚非,作為一位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更重視藝術的真實,而不是曆史的真實。
雖然金庸作了如此說法,但畢竟曆史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真相如何恐怕誰也不好下個定論。
不過,此說法之所以會在民間如此盛行,原因倒是可以說個二三。首先,海寧陳家當時確實十分顯赫,曾經“位居宰相者三”;康熙朝更有陳家三人同榜的榮耀,如此簪纓之族、顯貴之家自然格外引人注意,也難免為好事者所熱議。其次,乾隆帝六下江南,曾四次駕幸海寧陳家,在封建社會這是何等榮耀,也自然惹人遐想。其三,主要還在於早先這種說法迎合了漢族士大夫對清廷的仇視以及醜化的心理,與民間反滿情緒的高漲密切相關,比如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時間正是晚清末年。最後,文人們的著書立說,對這種說法的傳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也從一個側麵見證了民間俗文化的厲害。不過,至今海寧換子說仍舊深入人心,也仍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
乾隆生母到底是誰
大內秘檔的暗示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高宗……純皇帝,諱弘曆,世宗……母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淩柱之女,仁慈淑慎,恭儉寬和,事世宗憲皇帝,……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清宮玉牒中也記載:乾隆帝“母孝聖……熹妃鈕祜祿氏,係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淩柱之女。”這大內秘檔似乎可以證實,乾隆帝的母親不是山莊宮女,而是熹妃鈕祜祿氏。
鈕祜祿氏,係滿洲鑲黃旗人,雖然姓氏高貴,實則出身寒微,父親隻是個四品典儀(後才加封一等承恩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僅13歲的鈕祜祿氏隻是被賜給胤禛當侍女。當時胤禛已有三位福晉,其中嫡福晉更是出身名門的烏拉那拉氏。
鈕祜祿氏出身寒微,隻是個侍女,人長得也不漂亮,原本沒有被雍親王寵幸的可能,隻因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天,雍親王得了一種傳染病,福晉們都不願去身邊伺候,鈕祜祿氏奉命接近胤禛,專心侍奉他。一連五六十天,她白天黑夜地侍奉病中的雍親王,無微不至,十分體貼。雍親王病好後,心存感激,“遂得留侍,生高宗”。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對母親鈕祜祿氏十分孝順,他曾侍奉母親三遊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並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帝的詩文中也有不少稱頌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詩句。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初八,67歲的乾隆帝陪侍85歲的皇太後賞燈後作詩說:“家宴觀燈例節前,清暉閣裏列長筵。申祺介壽那崇信,寶炬瑤檠總鬥妍。五世曾元胥繞侍,高年母子益相憐。扶掖軟榻平升座,步履雖康養合然。”“高年母子益相憐”,這飽含深情的詩句,道出了乾隆帝母慈子孝的情懷。
鈕祜祿氏去世後,乾隆帝懷念母親,還別出心裁,命令宮中巧匠用3000多兩黃金精心製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太後生前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乾隆帝母子感情如此之深,也可從一個側麵證明了鈕祜祿氏應該就是其親生母親。
難以自圓其說的觀點然而,從有關文獻來看,有關乾隆帝生母的記載確實存在難以自圓其說的疑點。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人蕭奭所著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禦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蕭奭還在書中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鈕祜祿氏)。俟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帝生母是誰提出了疑問,並且當時冊封的王妃中,根本就沒有鈕祜祿氏,有的人認為齊妃李氏可能是乾隆帝生母,但有待考證。高陽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更是大膽認為:蕭奭《永憲錄》
中,“這‘俟考’二字,是一種暗示,是一隱筆兼曲筆的巧妙暗示;齊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這樣寫,是曲筆;齊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為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