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來土司地方,取消土司世襲製度,設置廳、州、縣等地方政權,派遣可以調換的流官進行一定時期的治理,這樣就使原來土司、土舍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聯係進一步加強了,從而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湖南巡撫鍾保認為自從永順設府以來,文雅的風氣日漸興盛,上奏請求在府縣設立學校,招收12名文武童生,在保靖等縣設立訓導,招收八名童生,並且在府城設立考棚,雍正表示同意。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川學政隋人鵬認為土民與漢民交往頻繁,應當鼓勵土民讀書,讓土民與漢民文武童生一起參加,雍正也同意了。
改土歸流,將數百年以來的土司製度廢除,必然會招致敵對勢力的反抗。雍正十二年(1734年),貴州古州、台拱地方設官後,原來土舍勢力還是比較大,總是想恢複原來的局麵。雍正十三年(1735年),古州發生叛亂,雍正就任命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領兵進行討伐,務必斬草除根,徹底解決叛亂,並任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到貴州處理苗疆事務。在貴州,董芳與哈元生二人不和,張照支持董芳,他們認為,從前改土歸流存在失誤,現在應該實行招安優撫,恢複舊日格局。因為意見不統一,將領失和,沒有取得討伐的成功。八月,雍正駕崩,乾隆繼位,將張照召回,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進行平叛,第二年成功。
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是清王朝為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打擊地方土司勢力的一係列措施之一,但有清一代,並沒有將土司製度徹底廢除。就在雍正年間大規模改土歸流運動進行的同時,清政府又設置了許多新土司。清代的土司總數和職銜比明代多,但製度也比明代完備得多,在西南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一直實行這一製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無不對當地產生了重要影響。
雍正時期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運動,沉重打擊了土司割據勢力,促進了當地的穩定,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大為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司、土舍淩虐屬民的現象;整頓賦役,興辦學校,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有所發展;由於政體統一,上下一致,使得民族雜居地戰爭的因素減小,社會秩序也趨向安定,有利於民族間的聯係。因此,可以說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簽訂《恰克圖條約》
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命原理藩院尚書一等公隆科多察看喀爾喀邊境,準備與俄國代表談判,並派喀爾喀郡王、額駙策淩、散秩大臣四格等人協助談判。同年夏,隆科多、四格與薩瓦在恰克圖附近的布爾河會談。薩瓦要求帶商隊與庫爾齊茨基主教一起入京麵見雍正,但隆科多卻隻允許薩瓦自己進京麵見雍正,其他人留在原地,等談判完後再決定是否可以去。十一月,薩瓦到達北京,朝賀雍正並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中方派吏部尚書察畢那、理藩院尚書特古忒、兵部侍郎圖理琛等人參加談判。這次談判雙方沒有簽署什麼協議,隻是就一般原則性問題進行了討論。但薩瓦在北京期間,四處活動,收買了中國官員馬齊,把中國談判代表團的底牌搞到手,知道中方希望和平安定,就準備用武力相威脅,增兵邊境,為沙皇攫取更多的利益。半年後,薩瓦回到布爾河,與隆科多、策淩、四格、圖理琛繼續談判。隆科多堅決要求俄國將它所侵占的喀爾喀土地歸還清政府,薩瓦竟要求中國放棄領土要求,並以武力相威脅。此時,隆科多因為私藏玉牒底本,被雍正從談判代表團召回治罪,讓策淩、四格、圖理琛等與俄國繼續談判。隆科多走後,中國代表團沒有堅持嚴正立場、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於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在布爾河畔與俄國簽訂《中俄布連斯奇條約》,讓給俄國恰克圖以北的大片領土。之後,在這個條約和此前在北京達成的原則性協議的基礎之上,擬定出總條約草案。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中俄雙方代表在恰克圖正式簽字,條約也就開始生效。這就是曆史上的《中俄恰克圖條約》,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劃定中俄喀爾喀地區邊界,把恰克圖作為分界點,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沙畢納依嶺(沙賓達巴哈,位於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西北端)作為界線,線以南為中國,以北為俄國。第二,處理越境犯人,對以往逃犯不再追究,對越境者雙方不再收容,並嚴加查拿,交由雙方的邊防人員處置。第三,雙方貿易還按康熙時期的老辦法,俄國商人3年至北京一次,每次不超過二百人,中國對其免收商稅,零星貿易隻能在尼布楚、色楞格二地選擇進行。第四,規定宗教職能和留學生人數。規定在北京的傳教士可增加到3人,中國允許俄國學童4人,來北京學習滿文和漢文,並同意幫助俄國在北京建立一所教堂。雍正十年(1732年),新教堂落成。此後,俄國可以按期向中國派遣傳教士團和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