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1726年)春,廣順土舍氣焰異常囂張,將清軍營房燒毀,在這種緊急形勢下,鄂爾泰主張對他們用兵,以警戒其他土司,使他們不敢再來侵犯。當時雍正剛將政敵剪除,政權得以鞏固,而鄂爾泰德才兼備,就同意他用兵。四月事情平定之後,鄂爾泰到貴州長寨等地巡視,設立了長寨廳。長寨用兵,標誌著雍正時期大規模改土歸流的開始。
鄂爾泰在長寨用兵時,對土司、土舍的蹈襲陣法很是頭痛,因為用兵的時候他們就會逃跑或者假裝投降,等軍隊一走,他們又恢複原樣,因此必須想個根本解決的辦法。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鄂爾泰正式建議改土歸流,並對其必要性、指導思想以及具體措施作了分析和說明,提出“計擒為上,兵剿為下”,雍正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同年十月,雍正實授鄂爾泰為雲貴總督,並兼兵部尚書,好讓他更好地推行改土歸流。
前述鎮源土知府刁瀚及沾益土知州安於蕃,勢力很大,占地很廣,搶占土地,橫征暴斂,作惡多端。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鄂爾泰發兵活捉刁瀚、安於蕃,在其地分別設鎮原州(今雲南省鎮沅縣)、沾益州(今雲南省沾益縣)。同年冬,烏蒙土知府祿萬鍾對東川攻殺劫掠,鎮雄土知府隴慶侯與他狼狽為奸,鄂爾泰命令遊擊哈元生率軍進行征討,在四川軍隊的協助下大獲全勝,隨後清政府就在其地改設烏蒙府(後改稱昭通府)和鎮雄州(今雲南省鎮雄縣)。雍正五年(1727年),廣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勢力較大,經常領兵四千在南盤江以北地區來往,耀武揚威;等烏蒙改土歸流之後,他撤去軍隊,收斂起來。
鄂爾泰到貴州南部巡視,準備派兵對他進行討伐,岑映宸由於害怕就投降了。鄂爾泰便把南盤江以北劃歸貴州省,設立永豐州(後改為貞豐州,今貴州省貞豐縣),又把泗城改為府(管理今貴州省淩雲縣)。這時梧州、柳州、莊遠等地土民,因為土舍暴虐殘忍、任意妄為,爭相準備糧食請朝廷派兵,因此廣西的改土歸流和設官建製開展得很是順利。
雍正六年(1728年)鄂爾泰開始著手處理貴州東南的土民問題。鄂爾泰認為清理貴州東南土民問題的關鍵在都勻府,其次是黎平府,再次是鎮遠,因此主張分清主次,逐個解決。於是鄂爾泰命貴州按察使張廣泗領兵進入黎平府古州(今貴州省榕江縣)地區的古州江流域、都勻府丹江(今貴州省雷山縣)地區的小丹江(九股河上遊)流域和八寨(今貴州省丹寨縣)流域,鎮壓頑固土舍勢力,在此基礎上設廳,由同知管理當地百姓。
雲貴、廣西的改土歸流,極大地影響了與之交界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這些地方的土司,比較接近內地,勢力不大,與地方政府的聯係比較緊密,土、漢民經常交往。在雲貴、廣西等地轟轟烈烈的改流建製聲勢中,土民們紛紛逃向官府,請求改流建官。麵對這樣的形勢,土司們被迫相繼呈請交出世襲的印信,將自己的領地讓出,表示真心歸附。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永順土司彭肇槐主動提出改土歸流,雍正答應他的請求,封為參將,賜給拖沙喇哈番的世襲職務,還賞給一萬兩銀子,允許他在祖籍江西置辦產業、買房買地。雍正七年(1729年),在其地設立永順府,並設桑植、保靖二縣,由該府管轄。
在四川,經總督嶽鍾琪、巡撫憲德、總督黃廷桂等人的努力,大部分地區都推行了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天全土司改為天全州,土漢民雜居的黎大所改為清溪縣,原來管轄這些地方的雅州直隸州改為雅州府。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改土歸流在西南各省大部分地區實行。雍正八年(1730年),鄂爾泰築橋於雲、貴邊界,因為這一年是庚戌年,雍正就把它命名為庚戌橋,來紀念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的功勞。因為雲貴是改土歸流的主要地區,所以,這一年可以看作是改土歸流取得基本成功的一年。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鄂爾泰先對實行改革的地方用兵,進行鎮嚇,然後再進行安撫,軟硬兼施,政策得當,使得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六省的改土歸流成功推行。
改土歸流後,清朝政府變革改流地區的賦役方法,將原來土司的征收製度廢除,按照原來正常的賦稅額,由各家申報田產,然後按畝征收銀兩,使無田的土民不必交納賦稅,並取消了原來土司的土貢。這樣,土民在改土歸流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所受剝削。為減輕土民的賦稅負擔,清朝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沒收土司、土舍的田產,分給兵士,每人三十畝,實行軍屯,所給土地為軍田,允許兵士按民田價格進行買賣。對於土司強行購買的土地,土民可以按價贖回。在有些地方,甚至允許土民占有原來土司的部分土地。
但是,耕地不足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