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不在,險峰尚存。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兒遠離塵世喧囂,撫麵有清風,如意聞鳥音。靜處修觀,原非偶然。“觀”為道教的廟宇,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信奉“無為而無不為”。“蝸爭膻慕世人間,請來一共雲山夕”。身心疲憊的現代都市人到雲台山這樣的地方來“清靜”一下,顯然不無裨益。
“天下名山僧占多”,這話一點不假。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事業的大發展,未來的雲台山必將成為大寧河一顆明珠,與雲台仙子、白龍過江、鯉躍龍門、犀牛望月、白鶴細語等諸多景觀一道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試想將來某一天,遊客乘坐纜車從峽穀底部出發,沿高空索道緩緩上升,在雲台仙女手捧花束含情脈脈的迎送之中登上雲台山頂,流連於失而複出的祖師玉皇和觀音之間,領略一番“天上人間”之樂趣,不亦快哉!
美哉,石林
易繼魁
在巫溪縣文峰區朝陽洞鄉的花岩村,前幾年發現一個規模很大的石林。據花岩四隊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講:“石林從尖山區的九次坪馬羅洞開始,到朝陽洞花岩村的石龍門,有九個大石柱,沿途都是石林。”九次坪到石龍門約20公裏,經現場考察,比較集中的有觀賞價值的石林約三平方公裏。
石林緊靠萬溪公路,從朝陽洞鄉場有一條機耕道到花岩村,隻6公裏,距大寧河60公裏,交通非常方便。車子可一直開進石林中。下車向東有個長長的山包,名叫化洞包,包上有大小不等,高矮不一的石柱數十個。其中,靠山邊的一個石柱有幾丈高,下細上寬,形若蘑菇。附近一個石頭高背細腳,頭尾向下,很像鴕鳥。
從山上下去,過一個山槽,從石林中穿過,到一個叫柏樹埡口的地方,石林更奇特。這兒有一個高20多米的石柱,呈人形,人們叫它“石人”,石身有灌木,短枝綠葉,人們說它手拿花枝。此石柱被當地人當成“神”,到此朝拜、許願者甚多,石柱身上掛滿了虔誠者敬奉的紅布條。石柱身後有個小石節,像婦人背的娃兒,加上石柱下有兩個矮石柱,也像兩個女兒,所以人們說它是“送子娘娘”。一些希望生兒育女的婦女,竟把石柱作為精神寄托,也隻好由她們吧。在西方人的眼裏,可叫它“自由女神”。可大山裏頭還無人會用這個“洋名字”。總之,它在石林中算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有了它,石林更加醒目。
從這裏向北看去,有一隻“貓”,嘴巴、耳朵都非常形象。路邊有兩個一人多高的石頭,緊緊擁抱在一起,人們叫它“接吻石”。再向前走,進入一條石街,兩邊山坡上有十多處或長或短,或方或圓的石樓,色澤灰鐵,看去儼然一座座石城堡,這些岩石,有的多層重疊,有的幾個緊靠一起,造型奇特,形態各異,漫步其間,有尋遠古遺跡之感。爬到石樓觀看,由於久經風雨,石麵上無一粒塵土,且凹凸不平,坑坑氹氹,盛著一窩窩雨水,如縮小了的山水農田,觀賞觀賞,也是一種情趣。
細細觀察,城堡上自然裂縫像瞭望孔,有戰車上的齒輪,山坡上有一麵偌大的戰鼓,隔壁山頭上有將軍石,這“將軍”身穿盔甲,腰掛戰刀,威風凜凜。靠南方的山頭上一高石有個啄啄,群眾叫它“啄腦殼包”,細看像一個偵察兵,舉起望遠鏡在瞭望,把城堡、戰鼓、車輪、將軍、偵察兵聯係在一起,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
從“博物館”向東走,槽地裏有一座岩石像轉角樓,高約20米,下大上小,攀援可上,多處洞孔成天然通道,登高望遠,石柱漫山遍野,灌木荊棘叢生,不時有斑鳩、小鳥飛出,蟬鳴悅耳,很有一番野趣。下“樓”觀看,石樓上方又變成“牛魔大王”了。
到了水老鴉包,石柱生動有趣,除有石樁如水老鴉外,還有青蛙觀天、海豚躍水、企鵝高歌,山梁上出現的全是大海中的動物。雖然這些出於想象,或者說是“印象派”的理解,但“印象”得恰到好處。
轉一個山彎,就是石龍門了。石龍門高三丈,寬三丈,石中自生高丈餘的大門,一條小路從門經過,門前兩根棕樹,青枝綠葉,把石門點綴得奇秀成趣。附近還有一大石也有石門,曰:“小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