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巫溪文苑拾萃(3)(1 / 3)

一進峽穀,水吼雷鳴盈耳,陣陣陰風撲來,遠遠望去,一條巨大的水龍,從西岸百來米高的崖嘴上引頸向河,橫跨河穀,直噴對岸,衝得岩上的毛竹四麵倒,濺得滿穀都是水花水霧。舟行其下,像從萬花筒中穿過,淋得周身透濕。河水湍急,船身顛簸,頗有點驚心動魄。回首看那橫空飛瀑宛若一道彩虹,人稱“白龍過江”。若或水勢稍小,飛瀑直下撞在河岸礁石上,再迸射過河,那又是一番景象。平時水小,瀑布似一匹抖動的白綢,又像一縷淡淡的輕煙,接天垂壁,如白龍吐絲,濺織如簾,故雅名又叫“珍珠簾”。特別有趣的是,每當夏秋雨霽,行船到此,隻見水霧繚繞,光環照人,一道虹霓迎麵升起,像搭的一道彩橋,欲把遊客接上那雲霧縹緲的雲台山去。

雲台山,偉岸河東,峭壁如削,直插雲天,海拔1200餘米。山巔雲遮霧繞,時隱時現,雲浮在山上,像一幅頂天立地的雲山水墨畫。人們傳說,雲從雲台生,還從雲台散,雲台山是雲的家鄉。於是便在峰頂建起了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雲台觀。那四樓一底、八角飛簷的鎏金玉皇樓,簷角掛鈴,風吹鈴鳴,響在雲霄,別有神韻。觀南數丈外,有一孤峰突起,其上建有觀音廟,小巧玲瓏,與玉皇樓遙遙相對。岩峰之間,有石橋淩空飛架,長約兩丈,下臨萬丈深穀。在觀廟之間的崖壁上,崖畔設有一石龍頭香爐,根部安有活動機關。燒香的人,傾身崖外,一腳蹬石,伸手將香插在龍頭上,石龍活搖活甩,其險勝似峨眉舍身岩。據傳建廟之時,工匠們冒著生命危險砌好了牆壁,卻不敢上房蓋頂,正在為難,忽然四麵升起白茫茫一片雲海,遮住了懸壁深穀。工匠們蜂擁而上,很快蓋好了觀頂,待工程完畢下來,頓時雲開霧散。佇立觀頂,俯視寧河,沉沉一線如飄帶。早年,遠上雲台觀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

不知何年何月,誰家姑娘,自觀頂駕彩雲飄然而下,降落在河岸高台上。你看她,長裙羅曳飄然若仙,一束花枝捧在胸前,含情脈脈地望著峽江,似盼親人歸來。有人說,她是巫山神女——瑤姬的姐姐下凡,來到迷人的大寧河。流連忘返,化成了“人石”,得了個“雲台仙子”的美名。她離河麵不高,遊客看得真切,分外顯得風度翩翩,嫵媚動人。

離雲台仙子不遠,有座王爺廟,沿廟側小溪進山裏許,有個“穿洞子”,洞穿一座山岩,高達五六十米,形似圓月,內有房屋竹樹,犀牛足跡。遊客於此呼喚高歌,回聲響如洪鍾,真是別有洞天。

廟峽中的礁石,也生得奇特而富有神話色彩。像香爐石的石縫裏,插有一炷香(白楊刺),天旱水澇長不死;犀牛石屙的一堆“金沙”,再大的洪水也衝不走;陽雀灘岸邊的一塊礁石上,長著一個白色的小石乳,酷似陽雀,每當春汛到來,便可隱約聽到“河水漲,河水漲”的叫聲,你看妙不妙?

遊船擠出廟峽,過馬蘭溪,一天行駛120公裏,在蒼茫暮色中,駛進了“峽郡桃源”巫溪城。

話說雲台山

楊林

大寧河“諸峽之冠”是廟峽,廟峽的著名景觀之一是“雲台仙子”,雲台仙子傳說是巫山神女瑤姬的姐姐凡化而成,她背後那座高聳入雲的巍巍山峰便是雲台山。

在縣城南門廣場就能望見雲台山山巔,可謂郊遊好去處。

還記得我們那年春遊雲台山。早晨8點出發,和陡坡上的羊腸小道不停地較量,將近12點才到達山頂。一番觀望察看,便伴隨一陣驚喜讚歎:高、奇、險、靜!

回望縣城,樓房渺茫如火柴盒,大寧河成了一條細細的飄帶,正如清人敬德科《登雲台觀》詩中所雲:“遠水茫於線,孤城小若星。”廟峽中行駛的機動船比一片“柳葉舟”還要狹小,深感“柳葉舟”確非古人杜撰。

主峰頂端有一平台,麵積比兩間屋子大不了多少,草叢中露出一些殘磚斷瓦,對我們訴說著往日雲台觀的興盛。縣誌記載:雲台觀(遺址)位於大寧河廟峽左岸主峰之巔,海拔1212米。相傳明代修建,與湖北武當觀並列,重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毀於1967年。掂量掂量那些磚頭瓦片,和如今的普通磚瓦沒什麼區別,就是這樣平平常常的建築材料,200年來支撐著雲台觀的主體部分——祖師殿、玉皇樓的畫廊雕簷,何等金碧輝煌?實在叫人感歎。

與主峰相距丈餘,另一座孤零零的山峰聳立於高岩之下,那便是雲台觀的另一組成部分——觀音殿的遺址了。如今仍然可見一道石橋將峰頂與高岩間的小路相連。橋下萬丈深淵。想當年前來朝拜此殿者,都得提心吊膽地通過“天橋”,確僅虔誠者才能做到。“萬峰懸鳥道,一徑入雲台”,“向天樓咫尺,貼地雁徘徊”,“雲台遠樹山疑赴,風撼高岩寺欲飛”,“履險如夷”,透過古人詩句和當年的殿柱楹聯及山門大字,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某種奇特的神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