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郡兩城而遠,弦歌盈耳,經緯從心,願使君令聞益彰,國史行添循吏傳;
下車數月為期,百廢俱興,一塵不染,與賢宰相見恨晚,官箴綽有古人風。
另一聯為邑貢生馮治亭代地方各團體所題,聯曰:
饑溺仗扶持,有口皆碑,無腹不鼓,是當今名宦,是上古循良,奚止萬家歌活佛;
岩疆資保障,非霜自肅,得雨皆甘,為天子長城,為眾人慈母,允宜百代報馨香。
聯文突出表揚了熊知縣領導縣民戰勝特大災荒和修築堅固城牆的功績。因此,朝廷吏部破例準熊登第留任大寧知縣,直至光緒三十年(舊例知縣三年任滿);並在光緒三十二年再次任熊登第做大寧知縣。
新城牆堅實牢固,可謂“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從光緒丙申、丁酉(1896年、1897年)到丙子、丁醜年(1996年、1997年),正好為整一百年。百年來,曆經大寧河百數次洪水暴發的衝刷、襲擊,特別是1930年、1938年、1958年、1979年、1982年、1994年等多次特大洪水,洪峰漫過城牆,淹沒廣場,甚至木船可駛入城廂小學院內,但水退,城牆巍然屹立,無一處垮塌,似乎年愈久而牆愈固,誠然有如“岩疆資保障”。
城牆倒塌之患一去不複返了。縣人見牆體堅實牢固,自民國以來,特別是解放以來,城牆逐步成了縣城建築群之基。從北門到東門、南門,於牆體之上陸續建起了城建局、保險公司、銀行宿舍、糧站、貿易貨棧、運輸社、電影院、機具廠等機關、單位及居民住宅大樓,形成一條街道,今名寧河街。隨著長江三峽工程興建,川陝鄂三省邊區公路幹線連通,巫溪將成為高峽平湖畔之旅遊天府,縣城將成為三省邊貿中心。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發展,縣委縣府決定改造縣城南門灣小區,於“八五”至“九五”計劃期間,在南門灣小區分期建成高標準綜合市場、廣播電視中心大樓、高檔次旅遊賓館和大型車站。這些宏偉建築都將坐落在古城牆或護牆堤壩之上。總麵積1.3萬平方米,可容600個攤店的4幢綜合市場的新建,已在1995年夏季開工。人們高度讚美巫溪城牆:誕生不凡!質量不凡!奠基不凡!
九層樓探勝
易繼魁
出巫溪縣城,沿城泉公路北上一公裏許,進入一道幽深峽穀。站在峽口仰望右岸,懸壁如削。在離路麵300米高的絕壁上,有一個洞穴,洞穴上方有一道岩罅,罅口隱約可見樓梯,傳說有九級,人稱“九層樓”。
九層樓由於離地麵太高,肉眼看不清楚,上下無路可通,近人又未曾去過,憑揣測想象,有說是石梯的,有說是木梯的;有說是九級,有說是八級。據光緒《大寧縣誌》記載,“九層樓,在二墩崖對岸,洞內石梯九級,若岑樓然,且深不可測,昔人據以為寨”。
最近,農民公園的社員修了一條小路通往寨洞。我們一行人,手攀懸崖,腳踩樹蔸,沿著掛在峭壁上的羊腸小路上爬,提心吊膽地越過“卡門”,小心翼翼爬過“老虎口”,不敢側身往外看一眼,待挨到洞門才舒了一口大氣,個個都出了一身汗。靠著崖壁一望,啊呀,好懸!頭頂危崖千仞,腳下百丈深淵,險似峨眉舍身崖,人站在這裏,仿佛淩空欲墜,頓覺頭暈目眩。據此天險,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難怪古人選了這麼個絕境來建寨子哩。
站在洞口,仰望洞子上方的岩罅,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有八根木棒橫插在罅口岩壁上,就像八步梯子。據社員們介紹,早先有九根木梯,前些年朽斷了一根。值得考究的是:這些樓梯是怎樣擱上去的?為什麼要搭這些樓梯?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洞子裏的岩壁上有清嘉慶十二年刻的“高家寨”三個字。洞壁上留有擱過樓板的石眼,從洞門向裏,由低到高,恰好九層。同時還發現寨子裏頭有一通道被泥土淤塞。這個通道是否可以通往上方架有木梯的暗洞呢?現在還是一個謎。
一個寨子裏有九層樓眼的遺跡,一個口曾經有九根木梯,兩處相距不遠,到底哪裏是真正的九層樓呢?也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我們在高家寨裏尋幽探勝,愈往裏走,洞子愈狹窄,有的地方,人必須躬縮著才能過去。在一個峽頸處,左邊的岩壁長著一盤鍾乳石,寬約丈餘,宛如一個天然的大盆景。人從盆景下鑽過,盆內有湖心小島,有“二泉映月”式的小塔,有似帆船上的桅杆,有花瓶一樣的石柱。真是鬼斧神工,妙不可言。大家給它取了個典雅的名字:袖珍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