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巫溪曆史人物小傳(2)(2 / 2)

民主先驅——康雲程

康雲程(1884—1964年),巫溪縣峰靈鎮譚家壩人,在夔聯中學讀書時期受革命思潮影響,16歲時離校赴湖北宜昌考入革命黨人熊克武(中國同盟會重要成員,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忠誠戰友,著名民主革命戰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卓越領導人之一,也是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老朋友)創辦的軍官幹部學校。

辛亥革命後,康雲程隨軍攻入四川,繼而入蜀軍隨營軍官學校受訓,結業後被派往川軍五師二十團任中尉排長。次年代理該團四連連長。參加討袁失敗後,即赴上海投奔革命黨人,往來於川、蘇之間從事國民革命活動。民國三年(1914年)秋,在上海正式加入國民黨組織。民國四年冬,袁世凱複辟稱帝,孫中山派王伯常、劉伯承、康雲程等人逆江西上入川,在川東組織起義。入川後,康雲程與劉伯承先後策劃奉節、萬縣、涪陵等地哥老會組織、警備隊以及地方紳士,組建義勇軍,於民國五年初(1916年),在涪陵新廟場宣布起義,建立四川護國軍第一支隊,王伯常任支隊長,劉伯承負責軍事指揮,康雲程任聯絡官。3月20日,豐都攻城戰發動。劉伯承奮勇當先,親臨第一線指揮。康雲程乘機在城內廣貼檄文、布告。劉伯承在率領隊伍攻打城門時,頭部連中兩彈,一彈擦傷顱頂,另一彈從右邊“太陽穴”射入,透右眼而出。他昏倒在血泊之中。康雲程立即找來一隻籮筐,劉伯承頂著棉被蜷縮在筐裏,顛簸在崎嶇的山道上。退到涪陵鶴遊坪(今屬墊江縣),就地休整。由於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加上缺醫少藥,劉伯承的傷勢日趨惡化,已不能主持軍務。為了躲避北洋軍閥的搜捕,康雲程等不畏艱險,保護著劉伯承輾轉奔走,患難相依,生死與共。劉伯承在涪陵一帶養傷近三個月,康雲程經常幫助清洗傷口、換藥,使他的身體漸漸得到恢複。

1916年春夏之交,劉伯承由康雲程護送,改名換姓化裝潛赴重慶就醫。劉伯承先後在寬仁醫院、德國人開辦的私人診所治傷。此間,康雲程受命複返下川東,入王伯常護國軍第四支隊,相繼攻克開江、梁山、萬縣、開縣等地,後來康雲程奉命編入熊克武部二十團二營七連任中尉排長。民國六年(1917年)冬,參加靖國之役後,相繼升任連長、營長,隨後配合劉伯承攻入成都,駐防廣元。民國八年(1919年)春,奉調屯殖軍總司令部任少校副官兼代第一區一營營長。民國九年(1920年),參加護法戰役,調任第一師騎兵團少校連長。民國十四年,隨熊克武開赴廣州,不久,該軍被蔣介石解散,康雲程頹然返鄉,出任縣團務局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康雲程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入川康軍糧總局任中校股長,次年調任廣元軍糧倉庫上校庫長,從事軍隊後勤工作。抗戰勝利後,奉調九十五軍九師任少校副官。民國三十五年入二十八軍軍官總隊受訓,次年被核準為中校除役。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康雲程經鍾汝為、劉靜修介紹秘密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旋被派赴奉節、巫溪兩縣發展組織。回鄉後,他被選為縣參議員。年底,康雲程拜見率軍入川的劉伯承,受其關照在成都定居,以做小買賣為生。

解放後,康雲程擔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曆史研究員。1964年在成都病逝。

紅軍將領——楊秀昆

楊秀昆(1911—1993年),巫溪縣寧廠鎮雙溪村人。楊秀昆青年時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擔任紅十五軍排長、紅四軍連長、營長,紅四方麵軍副團長、團長。1935年任紅四方麵軍八十八師副師長,同年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他兩次過草地,親曆了紅四方麵軍的悲壯西征。在長征途中,他堅信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擔任華中十分區二十七團團長和河南豫西二分區的副司令員。他英勇善戰,率部參加了鹽中、繞陽等地保衛戰,出色地完成了保衛冀中軍區機關安全和冀中、豫西地區革命勝利成果的任務。解放戰爭中,他曆任一縱隊二旅旅長和十縱隊二十八旅旅長,參加了淮海、皖西等著名戰役。1948年,皖西戰役中,他率部攻打鄧縣縣城。他身先士卒,指揮部隊,浴血奮戰,殲敵十二個團,取得了戰鬥的勝利,為開辟銅柏地區根據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受到中央軍委及二野司令部的通令嘉獎,全旅記大功一次。在解放戰爭年代,他英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曾八次負傷。先後擔任二野五十八軍和四野四十七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他被選調到南京軍事學院高級速成係學習。1958年9月調任河南省民政廳副廳長。1993年5月5日在武漢逝世,遺體運回家鄉,安葬在巫溪縣寧廠鎮雙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