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英雄——盧光特、廖迪生
盧光特(1921.6—1994.2),化名陸群生、盧子青、盧留春,1921年6月出生於巫溪縣今上磺鎮。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至1941年,盧光特同誌在《新華日報》社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2年春至1944年冬,他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派遣,先後在重慶市路燈管理處、豐都救濟院惠平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工運和為《新華日報》培養報童等工作。1944年冬至1946年5月,他參加了中共南方局青年組組織的奉大巫工作組返回巫溪工作。1947年冬,任中共奉大巫工委副書記,協助彭詠梧等同誌領導和發動了奉大巫武裝起義。1949年5月至重慶解放,盧光特同誌分管重慶的工運和農村工作,為清理川東地區黨組織和迎接重慶解放、配合接管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後,盧光特曆任川東區黨委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西南局組織部辦公室秘書科科長、四五六廠黨委宣傳部長、重慶市委宣傳部黨員教育處長等職。1979年任重慶美蔣罪行展覽館副館長。1984年任重慶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委員、顧問。曾任市政協七屆委員會委員、八屆委員會常委。
廖迪生(1913—1987年),大寧縣寧廠鎮人。夔州聯立中學畢業。讀書時期積極學習《新華日報》、哲學等進步文藝書刊,深受啟發,向往革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廖迪生在鳳凰小學組織學生宣傳隊,演愛國劇,唱救亡歌;在寧廠鎮開辦“啟寧”書店,發行進步書刊,創辦刊物《穀音》,傳播愛國主義思想,激勵人民群眾抗日救亡。
1939年8月,廖迪生擔任巫溪鳳凰白趕小學校長,同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按照上級黨組織“打入敵人心髒,做好基層工作,以適應組織需要”的指示,積極進行革命活動。1940年上半年,中共萬縣中心縣委派遣彭詠梧到巫溪縣寧廠鎮,考察廖迪生的處境、學習、工作情況,彭詠梧對他進行革命形勢的分析,並傳達組織決定:少吸收黨員,多培養“同路人”;強調保持單線聯係,必須嚴格遵守“橫不過組,縱不越級”等組織紀律;鼓勵廖迪生努力學習,堅持隱蔽,繼續在國民黨內部活動。
1942年3月,他積極支持並參與大寧鹽場勞資雙方要求國民黨政府提高食鹽出廠價格和增加工人工資的罷工鬥爭,取得勝利。次年,他擔任了大寧鹽場評議公所評議長,後又任廠商辦事處主任。為上級共產黨組織派來縣內從事革命活動的同誌安排了工作。
1944年,廖迪生進入國民黨巫溪縣黨部任候補執行委員。兩年後又被選為縣參議會副參議長。一次,縣田糧處提出增加田賦地方附加稅的議案,他爭取多數議員的反對,否決了這一加重百姓負擔的議案。
1947年,中共下川東地工委決定組織奉大巫武裝起義。川東遊擊隊政委彭詠梧派盧光特赴寧廠向廖迪生傳達起義計劃,布置廖迪生隱蔽下來,掌握敵情,萬一發生意外,以其特殊身份挽救局麵。
1948年1月,起義遊擊隊在鞍子山戰役失利,彭詠梧壯烈犧牲。另一負責人王庸突圍後,來到廖迪生處,指示廖設法營救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的奉大巫工委書記蔣仁風。廖隨即護送王庸安全轉移,返回重慶向黨組織彙報起義情況。接著他營救革命人士田光華出獄,確證被捕在獄的李大興即蔣仁風的化名,便利用田光華出獄後可以在短期內返獄探親訪友的機會,和蔣仁風接上關係。並將自己出賣1000斤食鹽的錢接濟蔣仁風,然後利用合法身份巧妙周旋,將蔣仁風案由國民黨駐軍移交司法處審理,後又發動議員否定司法處追加囚糧的議案,建議疏散監獄,假釋10年以下徒刑的犯人。這樣,被定為“暴動嫌疑”而判刑7年的蔣仁風終於獲釋。廖迪生又積極籌措路費,使蔣仁風順利到達重慶,投入新的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廖迪生曾擔任縣貿易公司的經理。
1984年,廖迪生當選為巫溪縣政協常委,積極為擴大黨的愛國統一戰線努力工作。1987年11月9日病逝。
資深外交官——佘貽澤
佘貽澤(1911—),又名楊公素,1911年出生於巫溪縣大河鄉劉家坪,幼年時在兩河口讀私塾。
1924年在湖北省沙市至路加中學讀書,1935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同時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專攻中國邊疆問題。
抗戰開始,佘貽澤流亡到武漢,隨武漢大學組織的戰地服務團到山西前線,在九十三軍的地方工作委員會任秘書。1940年9月,他隨朝鮮義勇隊到太行,被任命為十八集團軍前敵總司令部秘書。“四一二”掃蕩後,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
1948年,佘貽澤擔任中國解放區救濟總署秘書組長。1949年天津解放,他擔任天津外事處副處長。1950年重慶解放,任西南局外事處處長。1951年至1962年,佘貽澤在西藏工作,先後擔任中央代表外事幫辦,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後,改任西藏外事處處長。1962年調外交部工作。1963年任外交部第一亞洲司副司長,1966年初任中國駐尼泊爾全權大使。1972年擔任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領導小組組長。1978年任中國駐越南大使。1980年調任中國駐希臘大使。1982年離休,任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