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巫溪曆史人物小傳(2)(1 / 2)

欽差大臣——向榮

向榮(1792—1856年),晚清將領,字欣然,重慶市巫溪縣人,曾寄籍甘肅固原(今屬寧夏)。

向榮出身行伍,初隸固原提督,曾隨陝甘總督楊遇春鎮壓河南滑縣天理教李文成起義和新疆張格爾起事,由外委累升至遊擊。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調直隸(今河北),官至總兵。1847年,擢四川提督。1850年,調任湖南提督。清鹹豐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向榮率部前往鎮壓,後被授為欽差大臣,專辦軍務。同年2月,太平軍棄武漢夾江東下,攻占南京,改稱天京。向榮又率部尾追,於城東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進行圍困,並防止太平軍向蘇、杭發展。由於天京城大而所部兵力不足,故久攻不能破。1854年夏,從廣東調來“紅單船”50艘,與江北大營商定一半留泊鎮江,另一半歸他指揮,開赴南京上遊。與此同時,派出兵勇進占太平(今安徽當塗縣),由此水陸依護,多次擊敗太平軍水師及運輸船隊,使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接濟受到嚴重威脅。1856年初,洪秀全、楊秀清從西征戰場調集大軍回救天京。江北大營四麵被圍,向榮調兵遣將,顧此失彼,戰略上陷於被動。6月中旬,城外太平軍紫金山,直搗大營;城內太平軍出通濟門,抄截大營退路。各路清軍抵擋不住太平軍的進攻,紛紛敗退。向榮遂放棄大營,經淳化鎮退守丹陽,被革去湖北提督職,留任欽差大臣,繼續督辦軍務。

向榮參加鎮壓太平軍時,年已60開外,精力已非往日可比。從前出隊打仗,他總是親臨前線督陣,自1854年秋後,老病交侵,其氣已衰,蟄居寓廬,步履艱難,不能騎馬,出隊打仗,就一概委之於部將。1856年春,鎮江九華山大營潰敗,他焦灼萬分,寢食俱廢;6月,大營複潰,敗退丹陽,愧憤交加,自謂英名掃地,終於8月9日死於丹陽軍營(有說病死,有說自縊死)。向榮死後,清廷賞給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追諡忠武,以表彰他終身鎮壓農民起義、維護封建統治的功績。後其子向繼雄將其擔任欽差大臣期間的奏折,編纂成《向榮奏稿》十二卷。

篤誌好學——李麒士

李麒士(1863—1923年),字閣臣,號子戚,巫溪縣寧廠鎮人,唐李世民第三子李烙四十六世孫。其父李梯雲為清廩生,家學淵深。少習小學,壯入縣學,精研訓詁,詩古辭皆有家法。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大鬧災荒,大寧多饑民。知事熊登第受命重修城牆,以工代賑。李麒士主管放賑及平糶事。光緒三十年,李麒士由夔府官費赴日本入宏文書院師範科。兩年後畢業回國,任夔府中學監學。民國元年(1912年)首任大寧縣視學。民國二年(1913年),經友人引薦赴黑龍江省會龍沙(今齊齊哈爾)初賣文自給,日成數千言,須臾立就。後應聘曆任省立師範、省立中學、省立女子師範等學校國文主講教員,黑龍江省圖書館館長。應巴彥縣知事王岱之聘,主編《巴彥縣誌》。書成,應省通誌局聘,編纂《黑龍江通誌》,分纂《地理》、《民族》、《社稷》等篇,晚習小篆,常以禿筆一管,泥一盆,書廢紙盈尺。篤誌好學,雖病中亦伏案。曾刻刊其父詩集《濤流剩草》。遺稿有詩文6卷、《巴彥縣誌》2卷、《集聯》1卷、《題跋》1卷。

民國十二年(1923年)3月,李麒士病逝於黑龍江省立圖書館。其故友奉節名士張朝墉為之撰墓誌,銘曰:“玉門關,不生還,青天蜀道難複難,我思故人心煩煎。”

育人楷模——李東來

李東來(1873—1959年),名永添,字旭波,巫溪縣原紅岩鄉(今上磺鎮)人。其父李珊相,清庠生。

李東來自幼聰慧機敏,學而不厭,然家境貧寒,求學艱難,母親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就讀。7歲發蒙,12歲作詩文,16歲童子試中秀才,22歲考入夔州府學,30歲鄉試中舉人(光緒癸卯科)。在鄉試《子產不毀鄉校論》一文中,盛讚子產“擴聞過則喜之虛懷,收廣益集思之實效”,獲得“持論宏通,筆情古茂”的評語。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考入北京司法部法律專門學校,兩年肄業,就任東三省總督文案。民國四年(1915年),經友人謝梅村推薦,在上海鹽務稽核支所任文牘科員。以後十數年間擔任過山東警備道公署文牘主任,江蘇滬海道嚴公署文牘主任兼外交部特派江蘇交涉公署文牘主任、江蘇奉賢縣鹽務稽核所所長等職,又先後在上海、南京等地任教。他在上海聆聽過孫中山的革命演講,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民國十七年因病告假還鄉,在家鄉設館教學。他教書育人,常向學生灌輸民主革命思想,也常將俸米接濟窮戶,自己粗茶淡飯,樸裝簡居。民國二十九年,巫溪初級中學創立,他受聘任教。後複在家設館教書,兼行中醫,治病救人,但從不收取窮人錢財。

1956年,李東來受聘為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同年當選為巫溪縣人民代表。這段時期,他心情舒暢,給省文史館撰寫數篇回憶辛亥革命的文章,給《巫溪報》撰寫了歌頌新中國的文章《睡獅記》。1959年,李東來在重病期間向省政府寫信,反映農業上的“瞎指揮”現象。同年10月病,李東來逝於故裏紅岩,終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