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郡巫溪,山清水秀,地靈人傑。這裏是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五千年的鹽業興衰史,積澱了厚重的曆史文化,孕育了不少知名人士。他們中間有的是政壇風雲人物,有的是書畫藝術大家,有的是世間忠孝楷模,有的是傳奇英雄等等,他們可謂當地傑出代表,更是巫溪曆史的驕傲。
巴渝名人——春申君
春申君(?—前238),名黃歇,戰國晚期楚國巫郡萬頃池(今巫溪縣紅池壩)人。曾任楚相(戰國時百官中最高長官)。
戰國時期,紅池壩為楚國地域,屢遭強秦攻伐。從小就生長在紅池壩的黃歇,目睹烽火不斷,民眾流離失所,於是立誌報國,發奮求學,四方遊曆,能言善策,為楚國令尹(相國)25年。
黃歇多才善辯,楚頃襄王時為左徒,赴秦,上書秦昭王,阻止了秦將白起攻楚;陪侍太子質秦十年,以智勇送太子安全返楚;楚考烈王即位,即任黃歇為相(令尹),輔國持權達25年。其間,秦趙“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改變老將廉頗的戰術,導致趙國大敗,都城邯鄲被圍,趙平原君帶門客毛遂到楚國求助,說動黃歇率八萬楚兵援趙,解了邯鄲之圍。之後,黃歇又北伐魯國,滅魯。任命荀況為蘭陵(今山東蒼山)令,複興楚國。後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相,滅周吞並中原,氣象如虹,黃歇聯合六國合縱抗秦,軍威浩大。
楚頃襄王二十六年(前273年),恐秦國入侵,黃歇奉命出使秦國。此時,秦國已經擊敗韓國、魏國,正打算與韓、魏聯合伐楚。秦國的將領白起已攻楚國,占領了楚之巫、黔中等地,迫使楚頃襄王遷都於陳縣。麵對嚴峻的形勢,黃歇上書秦昭王:天下沒有比秦、楚聯合力量還要大的,兩虎相鬥,駑犬得利;秦王若依靠武力稱霸天下,將後患無窮,滅楚不可取。因為滅楚必強韓、魏,不如秦、楚聯合,燕、趙、齊、楚就會臣服於秦。秦昭王采納了黃歇的建議,秦、楚結盟。黃歇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楚國之危。
黃歇在五湖(今太湖)畔圍湖造地,築土遏水,挖河治塘;他在吳墟(位於今江蘇省無錫市)營造都邑,大興土木,太湖遂成魚米之鄉。到漢代,司馬遷到江南感歎“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為發展農業,春申君主持疏浚河流,開鑿了上海黃浦江,因而又名“申江”、“春申江”、“歇浦”、“申浦”,上海據此簡稱為“申”。
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嚐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個個爵顯權重,招賢納士,顯績殊勳,門客三千,稱為戰國“四君子”。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皆為王族貴戚,唯有春申君黃歇非王室中人,他是楚國巫郡萬頃池人。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黃歇被皇戚李園迫害致死。
大孝之子——王文義
王文義,巫溪縣人,家境貧困。王文義自幼好學,負薪讀書,十載寒窗,宋景德年間,考中大寧監第一位進士(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鄉鄰慶賀。
喜慶之時,其母患病,奄奄一息。王文義呼天搶地,上藥山,攀岩壁,采摘百味草藥。母親咽下一勺一勺的藥汁,病情逐漸好轉,終於痊愈。
後來,王文義的母親因積勞成疾離開人世,他便在墓旁搭蓋小茅屋居住,守護母親的墳墓。因極度悲痛,三餐不食,鄉鄰無不為之感動泣啼。
王文義的母親墓葬之地,無水洗滌祭祀器具,他就到山下的大寧河挑水把祭祀器具洗得幹幹淨淨,日複一日,堅持不斷。有一天,他忽然發現在守孝居住的小茅屋旁邊湧出一眼甘泉。人們相傳這湧泉是王文義大孝所致。
當局聽說後,賞賜給王文義衣帛,並修建節孝祠廟,命名為“孝感泉”,它就是巫溪縣古城西門的“女兒井”。
為民請命——青文勝
青文勝(1359—1391年),巫溪縣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青文勝為龍陽縣(今湖南漢壽縣)典史。他嚴於律己,處事公道,體恤百姓疾苦。明朝初年,朝廷承襲元代苛政,田賦極為繁重。因龍陽縣連年洪水泛濫,許多田園荒廢,但賦稅不減,總額浮至三萬七千石。百姓如牛負重,在死亡線上掙紮,郡、縣長官不但不加體恤,反而加緊勒索,凶惡的稅吏竄擾四鄉,趁機劫掠。百姓無能納稅,有的被關進監獄,有的逃走他鄉,老弱病殘活活餓死。青文勝痛心疾首,甘冒越級呈訴的罪名,向洪武皇帝連上兩書,為民請命。書中,他大聲疾呼“本地彈丸,賦同大邑,民命難堪,開鑒唯聰!”可是兩道奏本如石沉大海。他不忍坐視民困,欲麵奏皇上。到京後,青文勝要求見駕,因官職卑小,被擋殿外。於是他借早朝之機,跪於大官轎馬之前,請為代奏,亦遭拒絕。歎道:“半途而廢,有何麵目歸見父老?”他決心舍身為民,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五月初一,自縊於登聞鼓下,時年32歲。翌日,事情傳開,轟動滿朝文武官員。皇帝急命欽差趕赴龍陽勘察,隻見洪水滔滔,漫無邊際,田園房屋,盡付汪洋。明太祖朱元璋感憫於青文勝為民獻身,詔諭減免龍陽賦2.4萬石(減少年賦稅的三分之二),永為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