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詩人”——王建寅
王建寅(1835—1916年),字嘯山,巫溪縣後溪河人。曾肄業於寧邑鳳山書院、成都錦江書院,科試優等廩生,鄉試未中,清平居家,自名其居“小桃園”,以設館育人為樂。
王建寅著有《小桃園山館詩草》4卷。今存抄本第一、三、四卷,計詩三百餘首。其詩“氣清詞麗”,時人稱他“桃園詩人”。清光緒六年(1880年),王建寅赴鄉試於成都,沿途賦詩30餘首。光緒十九年秋至二十年秋,王建寅南遊湖南故裏,沿途賦詩60餘首。其詩多為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大寧鹽場詩人任前徽結詩社,王建寅有感詩壇廢墜,欣然賦長詩寄予,表示“諸君果同誌,願為君執鞭”。
宣統元年(1909年),春旱百日,物價昂貴,富人高興窮人愁。王建寅有感而發,賦詩8首“呼天祈雨”,其中一首:“貧家祈雨富祈晴,無雨難將穀價平。多少怨尤消不得,茫茫天道欠分明。”他賦《喜雨歌》抒其情:“村民把鋤犁,播種何茫茫”,“萬彙得生意,百穀兆豐穰”。
宣統二年(1910年),後溪河小學因故停辦,75歲的王建寅,毅然在家設館,義務教學。他在《自嘲》一詩中感歎:“四海安危惟任運,一鄉教育最需賢。時人不曉陪材意,竊笑書癡不愛錢。”
王建寅身處林泉,心懷國家。他擁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在《夜坐遣懷書寄四子》一詩中,感歎“割據原非策,偏安屢出師”,告誡從軍北伐的兒子:“指日平餘寇,遑縈井裏思?”在寄友人《短歌行》一詩中,熱情稱道“努力讚維新”,“同為中華民”,祝願北伐“當如風掃塵”,“一卵壓千鈞”,盼望“還軍助凱日,重與和陽春”。
金石書法家——鄒濟
鄒濟(1879—1940),字活渠,名遠洋,又名大曲,巫溪縣城人,父早亡,幼年家貧。13歲時苦讀於仙人洞寺廟中,20歲考取秀才。曆任省都督府書記、省廳科員、縣知事、鹽務查驗局長、中學國文教員等職。在攻讀和公務之餘,酷愛書法、篆刻、繪畫,經年累月,獨具風格。
清朝末年,曾隨李鴻章、程德全參加《中俄璦琿條約》簽訂事宜。
民國初年,鄒濟在南開中學擔任國文教員。後入奉天法政學校修業後,任天津督軍府秘書長。因長官政務昏暗,棄職轉北平軍警督察處任一等秘書。其間,與齊白石,吳昌碩等繪畫大師相識,交往頗多,得其指點,書法、篆刻、繪畫日益精進。繼而廣與北平文化界名家交流,切磋技藝。此間作品較豐,著有《說文古籀補》一書,曾於北平鬧市掛牌出售字畫、印章,為飯莊書號牌,書法界讚譽“爐火純青”。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7月,鄒濟任施南鹽務查驗局局長。後受聘重慶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擔任金石書畫教師,並被重慶青年會聘為藝術(篆刻、繪畫、書法)指導,同時,還擔任重慶成德女子中學國文教員,時《重慶指南》一書中,載其簡曆,列為金石書法家。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鄒濟受任四川省民政局二等一級科員,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升任一等三級科員。在成都多次舉辦個人金石書畫展,觀眾踴躍,後省府避日機轟炸遷往鄉間辦公,鄒濟每日步行往返數十裏,積勞成疾,於民國二十九年病逝。葬於成都北門外鳳凰山。
鄒濟一生集有數百計的手刻圖章、手稿字畫及古今中外名人字畫和金石雕刻珍品,惜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散失。現殘存於親友手中的作品有杜蘇詩抄、扇麵山水、梅蘭花卉、金石篆刻及《遊曆俄羅斯邊圉雜記》手稿等10餘件,亦傳世珍品,1986年被收入《天府名人書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