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巫溪曆史人物小傳(1)(2 / 3)

以死相諫的青文勝被追封為“惠烈公”,朱元璋親自撫慰禦葬他於漢壽縣株木山鄉,並派專人給他修了一座規格很高的墓。清康熙十八年當地政府又另立墓碑,刻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禦葬青惠烈公之墓”碑文。這塊墓碑的旁邊還立有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撰文銘刻的頌德碑:“一點丹心全赤子,九重紅日照青祠。”在大墓的花崗岩護欄外麵,還有兩塊與此有關的石碑,一塊是衣著明代官服的青文勝像,另一塊銘刻著青文勝當時給朱元璋的奏章。

因青文勝是大寧縣人,奉諭建坊於城廂泗洲堂(今巫溪老城新華書店右側)。這位愛民典史,不愧為巫溪縣一代偉人,是為官者的典範。

清代名將——鮑超

鮑超(1828—1886年),出生於巫溪縣原紅岩鄉(與奉節縣接壤處,今屬上磺鎮),自幼家貧如洗,童年替人放牧。

清鹹豐二年(1852年),廣西提督向榮(巫溪縣人)在宜昌募兵,組建“川勇營”,鮑超應募入伍。初當夥夫、兵勇。因作戰勇猛,鹹豐四年(1854年)被調入曾國藩洞庭湖水師長龍戰艦任哨長,隨湘軍攻陷嶽州、武昌、漢陽、田家鎮,升為守備。後屢立大功,擢升都司、遊擊、參將、副將。鹹豐六年(1856年)秋,曾國藩認為鮑超有將才,足以獨當一麵,命赴長沙募兵,獨立建製,授“霆”字軍旗,統兵一萬五千人,成湘軍重要將領,霆軍也成為湘軍主力之一。此後十多年間,鮑超鎮壓撚軍有功,但遭李鴻章陷害,一怒之下,堅決稱病辭職引退,霆軍30營遂被李鴻章遣散。鮑超將母親及家人遷至夔府(今奉節縣城)。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春,中法戰爭進入關鍵時期,鮑超奉旨去雲南邊境作戰,當時他雖已年老多病,但仍奮不顧身,星夜調集舊部,招募兵勇,馳奔雲南,駐守雲南馬白關(今馬關)外。後清政府與法國議和,鮑超聞後,憤怒已極:“聖上昏聵,有負天朝!”旋撤防回籍。鮑超一生為清廷經曆大小戰鬥500餘次,負傷108處,成為清軍中屈指可數的名將,與湘軍勇將多隆阿並稱為“多龍超虎”。死後清廷諡“忠壯”,追贈太子少保,立專祠,國史館立傳。

護城知縣——熊登第

熊登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川東數十州縣大雨持續過久,災害嚴重,大寧更甚,“相傳有易子而食之”。正在危難時刻,江西舉人熊登第被委任大寧知縣。熊知縣麵臨如此災荒年景,目睹縣城北、東、南三麵城牆,覺得“衝若斷岸,去民居尺有咫,岌岌可危!”考察城牆屢建屢毀曆史,認為整修城牆確為大事,毅然決定重修城牆,實行“深挖基腳,條石扣砌,夾縫中實,堤壩護牆,竹龍護堤”。基腳深挖二丈三尺,牆厚八尺,牆麵條石,上下扣榫蓋縫,夾縫中築卵石黃泥;外測河灘夯築二至三道堤坎,沿堤坎壘築“竹龍”(用竹片編成長籠,以“灰石填灌,結實如鑄,狀如龍”)。新城牆從北門龍台山根起,沿河畔繞城至東門、經南門抵龍崗山腳,全長三百餘丈,高三至四丈,既是城牆,又是河堤。

清光緒丙申、丁酉年,大寧人民戰勝了百年不遇的災荒,功垂百世的堅實城牆,堪稱曆史奇跡。熊知縣修城牆功不可沒。光緒二十四年,朝廷下旨,為熊登第修建“德政坊”,選址縣城西來關。百年來,城牆曆經大寧河洪水的多次衝擊,至今仍安然無恙,巍然屹立,保護城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