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定親、迎親、拜堂、回門是男婚女嫁的基本程序。
定親也稱相親,在媒人的幫助下,女方到男方家看人戶。雙方對對方及家庭如果滿意,就由媒人傳話,男女雙方合生庚八字,即看生辰八字的五行生克和屬相的配合,合則托請媒人正式提親,議定訂婚時間,即議定親插香的日子。所謂插香,即男方在其家長和媒人帶領下,備上聘禮,帶上庚書,來到女家,並請當地文人當場在庚書上填寫男女各自生辰,一式兩份,雙方各一。庚書填好,由雙方家長接納,同時焚香,燃放鞭炮,以示喜慶。兩份庚書並列,縫線上寫上“天作之合”四個大字。女方家則設宴席款待,同時,給男方打發鞋子、褲腰帶、荷包等物,這就是定親。定親男女雙方都要宴請賓客,讓他們作證婚人。定親後,逢年過節,男方須備禮前往拜敬女方父母,這叫“辭節”。到了成親年齡,在征得女方家長同意的情況下,男方和媒人一道前往女家,並帶上小禮,報告迎親日期,叫報期。一般提前半年報期,便於女家製作陪嫁物品。還有過禮,是在喜期前三天內,將為女方縫製的衣物、購置的首飾和贈送的酒、糖、肉、麵條等禮品送到女家;同時詢問女方陪嫁數量以及送親人員,以備抬運和接待。
迎親是婚嫁中最熱鬧的,隆重而又特別講究儀式,男方備好彩禮,由媒人、路總管(路途中的負責人)、接親娘子、鑼鼓嗩呐隊、抬嫁妝的小夥子們,組成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在良辰吉日出發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熱情接待,有迎風接路的習俗,即請來的貴客喝酒,雙方為這酒喝與不喝唇槍舌劍,旁征博引。第二天新娘化妝、換裝打扮,以成熟的姿態出現,然後哭哭啼啼離開娘家,表示對娘家人的依戀,跟著迎親隊伍直到婆家(舊時坐轎子)。婆家這時要主持鋪床儀式,主持人念鋪床詞:鋪床鋪床,兒孫滿堂,先生貴子,後生姑娘……
拜堂是新娘到了男家,與新郎一起到堂屋,麵對神龕雙雙行禮拜家神,表示既已成夫妻。接著新郎、新娘搶著入洞房,意在誰先入洞房,誰就能成為家庭的強者,能支配對方。是夜男方家非常熱鬧,親朋好友前來送禮吃喜酒。新婚之夜要鬧洞房,大家取樂新人,言行無忌,稱“三天之內無大小”。
回門是新婚之夜次日,新婚夫婦準備好禮物去女方家拜見父母。回門隻能在娘家吃一頓飯,必須當日返回,不得在娘家過夜。有的是一月回門,即滿月後回門,可在女方家住宿一夜。回門後,婚禮全部結束。
喪葬
巫溪縣境有岩棺葬、岩墓葬、土坑葬、磚石墓葬、甕棺葬等五種葬式。早期以土坑葬、岩棺葬和岩墓等葬式較多。到了宋代又出現了磚石墓,近現代幾乎全是土坑墓葬式。甕棺葬:一種是觀廟僧侶,如白衣庵有明代萬曆年間僧侶火焚後葬於兩口大陶甕之中,上有氣眼便於靈魂升天;另一種是用陶缸裝火焚燒麻風患者,葬入石砌墓室之中,墓口多坐南朝北。
人死入葬,儀禮繁瑣。老人臨終前,子女齊聚身邊與之訣別,稱“送終”。斷氣後,焚燒“落氣紙”,潔身更衣,穿壽衣壽鞋,壽衣要求單數,如七、九件不等,還要給亡者係盤腳繩和腰帶,是按照死者的年齡,一歲取一根棉線組纏成細繩的。停屍榻上,麵蓋黃紙,開始點上腳燈,稱“小殮”。然後喪家鳴鞭炮、插白幡。現在人落氣就放鞭炮或派人通知親友叫“報喪”,親屬到齊,遺體告別,入殮蓋棺,棺材為上等好料製作,一般事先早準備好的。用木料節數,以“生老病死苦”五字計算。如有的木料較粗大,十二節可以做起而不用十二節,要用十六節,因十六節落在“生”字上而最吉利,其餘四字均為不吉利之字。
然後設置靈堂,親人孝子披麻戴孝,或披白布白帕,或戴袖標,開始哭喪和守靈。入夜,人們前來吊唁,送禮,送花圈祭帳,鳴放鞭炮。鑼鼓匠開歌場,打喪鼓,唱孝歌,又叫夜歌子、喪鼓歌,內容多為曆史故事與勸善辭,或道人生辛苦短暫。有的地方打轉喪鼓,即圍著棺材邊唱邊打,這時孝子孝孫也要跟著轉並給亡人行禮。天將破曉要唱“還陽歌”,唱的全十字,歌聲淒婉悲涼,深沉意遠。舊時喪家請僧侶擇期作道場,多則7—9日,一般3—5日,窮苦人家,一個晝夜。如是女性,則必多一場法事,即“破血河”。破血河,專為女性逝者,潔身淨體,述說十月懷胎之苦,禱告上天恕罪女性,讓其靈魂升天,或轉世為人。道場莊嚴、肅穆,誦經禮讚,超度亡人,兒孫輪流跪拜祭奠。葬前擇地刻井看時辰,還要舉行閉殮儀式,讓親人們最後看一眼死者遺容後蓋好棺蓋。出殯時,潑水飯以打發孤魂野鬼。四根木棒抬棺,綁橫擔,所以可以許多人抬棺,陡峭處用繩子拉。逝者長子或直係親屬捧靈牌在前,後麵跟抬棺隊,再跟花圈隊,接著是鑼鼓隊,最後是送葬大隊。棺身蓋虎氈,防野鬼撲生魂,又立白鶴,謂跨鶴歸西。沿途拋撒紙錢,俗稱“買路錢”。入葬前必先焚香燒紙和文書,叫“窖地契”;入葬時,棺底地上撒放五穀鹽茶或置放殉葬物品,棺內置放“衣祿罐”及逝者生前喜愛之物;入葬後圍土石砌成墳。葬後3日內每晚點長燈相伴,第3天為死者上墳,刻石立碑。孝子還要做“回煞飯”,指亡者靈魂去陰間時到陽間家吃的最後一頓飯,回煞時間由陰陽先生推算,大約亡者死後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