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拾采風土情(2)(3 / 3)

征酒類別有:結婚、壽誕、小孩誕生十天打食征或者小孩滿月、學生升大學、大病初愈、喪葬坐夜、生意開張、房屋上梁或竣工、喬遷等等,凡此種種,值得征酒的都征。但是征酒收禮之風泛濫,弄得一般百姓苦不堪言,所謂人情大如天。人情到了比欠賬還厲害,欠賬可以改日再還,人情禮金必須當日送,不得有誤。

趕場

巫溪趕場就是趕集、趕墟,最早趕場是在巫溪古路,這裏有一條千年古路,北通巫溪城,南通奉節城,在沒有公路的時代,這裏成了中心轉移站,逐漸商鋪、客棧多了起來,住戶多起來,形成小集鎮,周圍農民、小商販聚集於此做買賣,各取所需,於是這裏成了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集散地,服務業應運而生。當時,趕古路場是一個月逢一、四、七的日子,即初一、十一、二十一;初四、十四、二十四;初七、十七、二十七;同時發展的還有一個奉節縣竹園場,日期是逢三、六、九。20世紀80年代,巫溪新店場興起,定趕場為逢二、五、八。趕場的日子街上摩肩接踵,萬頭攢動。小孩牽著大人的衣角,以防走失。街上到處在賣小吃,如麵條、包麵、包子、饅頭、麻花、油條、醪糟雞蛋、蒸豬(羊)肉杯杯、瓢兒糕、米糕等等,地攤上擺著蔬菜、大米、煙葉、各種篾貨、農用工具,還有賣衣帽鞋襪、牛羊雞鴨的,尤其是小豬生意紅火。鐵匠鋪叮叮當當,人來人往;理發店嘻嘻哈哈,推進攘出。逢趕場日,人們隻要家中的事稍能放下就往場上趕,有買有賣有收獲,無買無賣看熱鬧。小孩定要跟大人去,一攆幾裏路,這就是“趕路”的來源,去了當然是要買好吃的。不安好心的人也趕場,乘機偷盜,混吃混喝。後來在巫溪的店子、淩角、塘坊、尖山也出現了趕場模式,定期聚集。後來,隨著交通便利、城市發展,趕場漸漸趨於淡化。

焥火糞

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在夔州作刺史時,來到巫溪境內考察民風民俗,看到巫溪老百姓帶著刀和鋤頭上山,把一些小樹、茅草砍掉,再把山上落的樹葉子和草皮刮下來,外加一點泥巴,點燃火慢慢燒,他非常感興趣,就問這是在幹什麼。老百姓回答是燒佘,一堆混泥草葉要燒上六七天,結果成了種植莊稼的上好肥料,俗稱火糞。

劉禹錫欣然賦詩一首《竹枝詞·燒佘》: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釵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佘。其實,焥火糞自古以來就是巫溪人生產活動中,因地製宜,土法加工鉀肥的一種方法和習俗,至今盛行。這種火糞綠色環保。

禮儀

巫溪是巫文化的發祥地,敬自然萬物敬鬼神,當然也就崇尚自尊和尊敬他人,從來講究禮節,在人際交往中謙虛恭讓,堅守中庸樂和,看重禮尚往來。

兩個人見麵要打招呼,要喊人,該喊什麼就喊什麼,“喊人不要緊,隻要舌條打個滾”。接著有個習慣問話:“你在忙麼哩?”互相回答後便嘮天氣,增進共同語言。家中來了客人,迎接說:“稀客,哪陣大風把你吹來的?”接著拖椅子、裝煙,抽葉子煙的裝三匹,雙手奉上,抽香煙的裝香煙,然後沏茶。客人告別時要說:“多謝了!”主人家要說:“好神些。”坐席吃飯長輩和貴客要坐上方尊位,農村習慣給客人夾菜、勸酒。人多一起走路,最大的老輩子走前麵,依次而行。向別人借錢借物要說:“搬你一個大戶。”麻煩了別人要說:“難為你。”紅白喜事有較多的特殊禮儀,要互相送禮金、禮物,到親戚朋友家去常帶禮物,看病人也得帶禮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年終要拿禮物去辭年,過年時要到長輩和好友家去拜年,見長輩就說“拜年,拜年”,見平輩和晚輩就說“敬個發財揖”。平常男人要刮胡子,女人要穿得體,舉止和語言適當,不失態失禮。男女有別,不能隨便肌膚相親。

巫溪人的心態是天人合一,眾生平等,沒有官本位思想,官者,公仆也,大家以禮相待而已,但巫溪人十分尊敬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編輯:王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