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政府提倡厚養薄葬,倡導火化。現代機關單位和城鎮、居民,有的已開始施行火葬。火化後將骨灰盒葬於大寧河岩壁上,銘碑以記。但絕大多數仍實行土葬,普遍設靈堂,請專業樂隊奏哀樂,唱孝歌,表演文藝節目。眾親戚朋友都來陪靈,送“人情”(禮金),或搓麻將、打撲克,或聊天侃地,熱熱鬧鬧,喪家則提供夜餐,稱“坐夜”。
寧河烤魚
有人說,到了巫溪不吃烤魚等於不到巫溪,如同到了重慶不吃火鍋一樣。
巫溪烤魚的品種很多,平常多選用鯉魚,魚可大可小,有豆豉魚、酢辣子魚、酸菜魚等種類。做法大體一樣,隻是佐料不同。以豆豉做輔料的稱“豆豉魚”,以酢辣子為輔料的稱“酢辣子魚”。鹹菜配魚,葷素調和,烤香鮮美,味重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
首先將一條活魚斬殺後,放在秘製的佐料裏醃製,然後用木炭烤上20分鍾,邊烤邊刷油。接著放在長方形的鋼盤裏置於火爐上,便可以慢慢享用。夾起魚肉,緩緩瀝去辣油,露出了銀光閃閃的魚皮來,而這薄薄的魚皮卻意外香脆。另外巫溪烤魚的肉質非常緊實,同時還秉承了烤魚少骨的優點。烤魚吃完以後,可以叫老板繼續烤魚骨,魚骨酥脆味道更加不一般。烤魚的味汁,還可煎食藕片、香菇、豆腐等配菜,味極鮮美,還可將煮熟的麵條,拌上烤魚味汁,那可是神仙之佳肴。
邀約三五好友,就著大寧河的涼風,在漫灘路的烤魚一條街上,一口烤魚一口啤酒,十分愜意。巫溪烤魚全國聞名,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大城市的店鋪生意火紅,食客回頭率極高。
巫溪臘肉
巫溪臘肉是把剛殺的新鮮豬肉抹上鹽進行醃製,掛在自己火塘上麵,或者灶頭上麵,日夜受著煙熏火烤而成。這樣可以自然防腐防蟲,山區氣候溫涼,大多又是土房子,通風透氣,臘肉可長期擱置,而且擱置時間越長,味道越是特別爽口,奇香無比。老臘肉黃燦燦、亮晶晶、肥而不膩,食之不忘,慨歎天下無雙。
吊腳樓
巫溪最具特色的建築為吊腳樓。在河邊用原木支起一個懸空平台,再在平台上用木板搭建廂房式閣屋,臨街開戶,濱水啟窗,斜頂瓦簷,淩波飛廊,狀若空中樓閣。生活於其間,如神仙般的日子,甚為逍遙愜意。過去,以大寧廠為代表的大寧河沿線吊腳樓隨處可見。
石板天井屋
巫溪過去平壩上頗有風格的建築是石板天井屋。其屋場占地麵積很大,起成四合院式的,土木結構,瓦房滴水,屋簷和走廊相連,稱走馬轉閣樓。南北為正屋,東西為廂房,背牆不開窗戶。底樓東邊和西邊進來靠右角分別留通道,即兩個進出通道在對角線上。最有特色的是院壩用薄石板鋪成,雨一停就幹了,不沾稀泥,高山下雪後出太陽,用大掃把一掃,院壩裏即可曬東西。平常石板上麵是小孩的樂園,在那兒玩又幹淨又安全。久而久之,石板磨得光滑鋥亮,更有風味。
征酒
遇到紅白喜事,巫溪人習慣大擺宴席,請親朋好友前來吃酒,以示熱鬧。來的客人按照禮尚往來的習俗送給主人禮金、禮品,表示祝賀或哀悼。這種活動叫征酒,又叫過事。主人家要請幫忙的,首先是請支客司,就是總管兼主持,這次活動全權交給支客司做主;另外要請燒茶的、管禮掛賬的、管火的、供水的、裝煙的、打盤子的、大廚、小廚、洗碗的、添飯的、支借人、鑼鼓嗩呐匠等,用一張紅紙把各項幫忙人名單羅列出來,貼在牆上以示各負其責。因此整個活動有條不紊,運轉正常,熱熱鬧鬧,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