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拾采風土情(1)(3 / 3)

元宵節又叫“花燈節”,是夜各戶人家、屋裏屋外四處點上各種造型的花燈、蠟燭,稱“亮宅”,以避免疫病災禍。人們提燈上街遊玩,並觀賞花燈,看大戲、獅舞、龍舞、踩高蹺、彩船、幹龍船等表演,歡天喜地,稱“鬧花燈”。“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燈。”元宵夜有吃元宵的習慣,如湯圓、包麵、餃子之類。

二月花朝農曆二月十五,是花的生日,仲春花好月圓,為青年男女談婚論嫁,喜結良緣的吉日。

六月六曬龍袍:農曆六月六日,家家戶戶把衣服、被蓋拿出來晾曬,曬後一年不粘蟲。這天晴朗太陽越大越好,不然隻能慢慢曬,要打七七四十九天的幹旱。

清明節清明節前後,後人都要到祖宗墳墓上去掛青,用彩紙剪成吊鏈,一頭拴在竹竿上,然後插在墳頭上。意思是祖宗團聚的旌旗和前進的路標。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均為端午節,稱“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民間有在大門上插艾蒿、菖蒲,在屋的周圍灑雄黃酒以避蟲蛇的習俗,這天請姑娘大姐回家吃包子、粽子。巫溪曾為楚國領地,楚風熾盛,端午節常開展紀念楚大夫屈原的活動。舊時,大寧河龍舟競賽,鼓號震天,觀者斷流,百舸爭鋒不相與讓,船家常因此械鬥流血。

月半節農曆七月十二或十五,俗稱月半節,又叫中元節。節日裏,祖先亡靈均要回家享受祭奠,凡出嫁女兒也被邀回娘家。這叫“年小月半大”。月半節,家家戶戶,均買火紙折包成袱子,按高曾祖考序列,用紅紙條書寫其姓名,貼於袱子正中,或直接書寫在袱子上,按子、孫、曾(重)、玄稱謂落款。袱子紙在月半前後燒化,同時還得潑水飯和燒散紙錢以慰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日夜,寧廠、大河、縣城一帶還要放河燈,即家家戶戶用篾條和紙張自製一個燈籠,籠中置一燈芯油桶,待天黑後來到大寧河邊,將燈芯點燃放入河中。河燈順水漂流,或快或慢,燈光閃閃,波光粼粼,宛如遊龍逐波,意在把思念帶給故去的親人。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晚,各家團聚賞月,象征團圓。吃月餅、糍粑、瓜果,放河燈。相傳元朝蒙古人嚴酷統治中國,一個韃子看守十戶漢人,共用一把菜刀。漢族不滿,利用月餅傳遞信息,約定臘月三十起義,家家戶戶門前生煙火為號,奪菜刀殺韃子。中秋節還可潛入他人園圃,偷摘瓜果,俗稱“摸秋”,將偷摘的瓜果送給無嗣者,便可得子育女,寓意傳宗接代,綿綿瓜瓞。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民間結伴登高賞菊。縣城人喜歡登雲台寺、九層樓。

絞篊節它是巫溪獨有的節日,為寧廠古鎮鹽業生產派生出來的,就是世界範圍也僅此一處。舊時用鑿通竹節的竹管首尾相連(稱為“筧管”)輸送鹽鹵,並將筧管掛在竹篾編織的纜繩(稱為“絞篊”)跨澗越河。絞篊、筧管日曬雨淋,容易朽毀,須一年一次以新易陳。農曆十月旦日,官商通力合作,居民不分男女老幼齊上陣,拆舊換新,場麵十分壯觀、熱鬧,超過其他任何節日。完工後舉行盛大祭祀,商家置筵席招待所有人員,民眾則載歌載舞相賀。

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送灶神回娘家,家家戶戶祭祀灶神,熬苕糖,因怕灶神回天宮說人間的壞話,所以讓他吃苕糖粘住嘴便講不出話。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又是老鼠嫁女兒,這天不能推磨,不能翻箱倒櫃,如有響動,打攪了老鼠的好事,它會報複折騰你一年,民間的說法是“你鬧它一天,它鬧你一年”。